农村寄宿制学校艺术教育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翠屏区凉水井中学 邓敏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探求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并在些教育过程中培养出主体通往美好艺术人生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任务。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中学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艺术教育 学生创造力 自我成长
课题提出背景和解决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村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结出了教育的硕果。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失之偏颇的课程理论等的影响,普遍存在偏重于艺术知识、技法的教育,忽视了艺术的审美、文化、人文功能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法,造成了艺术教育中审美主体的艺术技能、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减弱。本课题探求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并在些教育过程中培养出主体通往美好艺术人生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任务。
二、课题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艺术教育综合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农村寄宿制下的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寄宿制下的中学生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创设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对来说环境较为封闭,但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创设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正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走特色化道路,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和适应时代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一种校园艺术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积极的潜移默化,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涌起一种强烈进取的内动力,并在其中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熏陶,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校园硬性环境指的是学校的空间布局,各种教学与非教学的建筑、设施的造型、色调以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以及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教学设施的内部装饰、布置和构成。而校园作为学生生活主阵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无不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建人文景观教育人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对校园内的各种建筑小品、教育园地、橱窗以及校道走廊等标语牌、宣传画等的设置,精心打造校园艺术氛围,让校园文化建设“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它们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如在校园里可开辟科技长廊、美术长廊等,建传统故事雕塑园等,在室内布置名人各言、名人画像等。
2、创设校园艺术的“软性环境”
校园艺术的“软性环境”是指校园的文化活动,所要做的是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因此,校园艺术要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在校园艺术的构建上集思广益、合理布局、精心设置、美化载体、策划活动等,能够体现办学宗旨和学校特色,陶冶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
(1)以“主题艺术文化”熏陶人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康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能显示出一种无形的支配力量,对每个师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有魅力和风采。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文化的整体引领下,都能充分构建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以各校主题艺术文化建设为根本抓好师生德育教育,通过切实抓好师德教育活动。
以文化活动影响人
根据学校每月教育活动内容及各个时期的教育中心,定期出版宣传内容。如:学生书画作品展、光荣榜、十佳少先队员、师生礼仪、文明好习惯等。开设“广播站”,充分发挥“校园之声”广播站阵地作用,多开辟例如“校园新闻、好人好事、班级快讯、八面来风、佳文共赏、名歌经典”等栏目。如在班级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训、班级口号、班级格言以及班级管理规范;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美文朗诵会、读书心得小报评比、好书交流会、个人图书互借共享等多种形式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五爱”教育,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等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朴素教育;为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而开展校风、校史、爱校教育;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小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特长展示活动,让同学们展示各自的才能专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组织学生与先进模范人物座谈,向先进人物学习;组织学生到社会开展宣传服务活动等;开展义务劳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对灾区灾民爱心捐助活动,美化校园以及勤工助学活动等。
教师发展是关键
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通过切实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和求学、求知、求才目的的教育,养成爱艺术的良好品德,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另外,加强教师自身的培训,坚持 “走出去”,到先进学校学习,加大教师专业素养和从教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美、板书工整美、教学结构美、体态仪表美、教具科学美等。这些都为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提供了和谐发展的空间。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为挖掘教材中的艺术教育因素,寻找各科教学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充分运用美的形象、情感、愉悦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获得尊重、关怀、合作、分享等体验,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发挥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教学过程必须融进美的创造和追求,才能达到艺术境界。科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比如:语言的简约美、抽象美;数学公式的严谨美、公式美、符号美;美术的对称美、和谐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这些美,并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其外在之美,如:教师端庄大方的体态、亲切和谐的表情、自然得体的服饰、科学美观的板书以及善良诚实的品格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引导学生欣赏色彩艳丽的课件,指导学生绘制漂亮正确的图形,要求学生完成规范整洁的作业,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中进行学习活动等,都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调。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课堂充满美的气息,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艺术教育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技巧的培养
艺术的本性是开放,是兼收并蓄、交融汇合,而不是排他。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它追求无穷的发展超越而不满足与停留于过去的成就。
(1)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形成
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多元化地看待世界。艺术文化基础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是完美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审美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美好心灵的人是永远也发现不了美的。
(2)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非线性跳跃式的艺术思维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很多研究都发现视觉想象能力同工程、设计、事业成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因此说,把艺术教育融入到科学教育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敏感力、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找到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3)艺术教育能够锻炼农村寄宿制学生创造性实践技能
具有强大实践性的艺术教育使学生不再是“书本到文章”的学习模式,而是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意付诸实践,实践获得创新”。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实实在在地在纸上描画;想学雕塑就必须拿起刻刀凿石头……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无需实践知识就可以完成,这使得学生自然形成了轻视实践操作的学习态度。
总之,艺术教育能形成开放文化观念、未来文化意向等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学生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为创新素质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
参考:《艺术心理创造力》作者:(美)霍华德·加德纳|译者:齐东海
《中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中国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丛书 作者:海震//金秋
《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创造教育书系 作者:刘道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