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物谈(037)|文财神范蠡(9)以天下为己任,道义负于肩

人物谈(037)|文财神范蠡(9)以天下为己任,道义负于肩

作者: 韦志学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4-07-05 07:51 被阅读0次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

    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越国上大夫、齐国相国),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

    范蠡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

    他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9.1 范蠡急流勇退泛舟去(一徙:从越到太湖)

    越王勾践北上立盟成为霸主。越王封文种为上大夫,相当于左相国,赏黄金千镒:封范蠡为上大夫,相当于右相国及大将军,赏黄金千镒。

    但范蠡向越王辞职。越王挽留,并威胁范蠡“爱卿若执意要走,孤将杀掉汝妻及家人”——范蠡不为所动,还是决定泛舟五湖(太湖,名震泽,又名五湖)。

    临行之际,他心中仍然惦念着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恩师兼益友文种,他真希望文种能看透这一切世事。

    于是,在离开的前一刻,范蠡派人给文种送去一封书简。文种展开阅后,大惊失色。只见其中写道:

    “子禽,吾之良师益友,见函如斯,此时吾已踏上离越之行。子善图始,蠡能虑终。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极否来。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蠡虽不才,尚知进退之机。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将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欢乐;可与履危赴汤,不可与居安共福。子待何不去?望三思,切切此言。恕蠡不辞而别。”

    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五年后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

    9.2 朱公围湖养鱼写出《养鱼经》

    逃离的船驶入太湖之后,范蠡对所有的随从说:“越国将军已死,朱公今日重生,你们以后都叫我‘朱公’。”

    他对夫人说:“五湖东北岸,地势低缓,我们可以结庐而居,以五湖水中的物产和岸上的谷物,足以供给这些人生活。战后到处都在重建,我们就称是避乱而来的外地流民。”

    朱公认为“计然之策既然可以治国,就一定可以用来治理产业”。

    定居下来后,他带领大家种竹养鱼——在朱公之前,从来还不曾有人养过鱼或在水中养过其他活物。

    他们一开始用麻绳结网围湖,也就是罟(gu 第三声)网养鱼,后来发现因麻绳太细,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后容易腐烂,他们又就地取材,用竹子编织成网来替代麻绳网,结实可靠。

    朱公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养鱼经》。

    但是,一个人太富或太贵,就容易出名,招来别人的惦记或好奇。所以朱公又挪窝了。

    9.3 鸱夷子皮借势千里贩马(二徙:从太湖到齐国)

    朱公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意为“酒囊饭袋”。

    当他得知越王需要购买一批良马备战之时,他便心中一动,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但是,路途遥远,成本就高,无利可图,风险又大,这种生意怎么做呢?

    鸱夷子皮了解到当地有一个很有势力的富商姜子盾,经常贩运麻布、皮货去吴越之地,因为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所以他早就用钱财收买了沿途的盗匪,若是能跟这个人一起做,恐怕就顺畅多了。但此人出身齐国贵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很难看得上一般的商贩买卖。

    所以他贴出了一则告示说鸱夷子皮新组起几支马队,时值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托运人只需负担马料费即可。

    结果可想而知,姜子盾主动找上门来,而马生意也就做成了。

    看到去时是三百匹马,返回却只有十一匹马,姜子盾才知道鸱夷子皮是借了自己之势千里贩马,但姜家也获利颇丰,所以也乐意合作。

    不过,他想不明白的是,鸱夷子皮第一次贩马数量那么大,现在路子走通了,为什么每次才三四十匹呢?他不知道,鸱夷子皮后来贩的驴马都是做种的,价格要比之前的价格高出三倍。

    更让姜子盾不明白的是鸱夷子皮囤粮平粜。

    9.4 鸱夷子皮囤粮平粜

    这年,鸱夷子皮意识到饥馑之年准备到来,所以他广建粮仓,大量收购粮食。他储备的粮食甚至比齐国国库的粮食还多。

    果然,等到了冬天,齐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姜子盾暗想,这下鸱夷子皮大赚一把了。

    没想到鸱夷子皮说:“我不愿做囤积居奇之事。《周书》中讲:“农不出则之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乏,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众所周知,农民种植不出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制造不出器物,百姓的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开市做买卖,浪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掌管山泽园囿的医会不开发山泽,财富和资源就会缺少。财富和资源一旦减少,山泽也就无法重新被开发。可见,农民、工匠、商人、虞人是事关百姓衣食生存的四大关键所在。这四个基础夯实稳固,民丰而国富;这四个基础动摇松散,民贫而国弱。

    无论治国者还是治家者,只有让这四个方面都获利,才可论及富国、富家之策。眼下要度过灾荒,务必先降低农民和商人的损失,以市场价卖出存粮,保证商贩正常开市,这才是真正的商家之道。”

    姜子盾惊讶地张大嘴巴,问道:“难道你要平价售粮?难得碰上这样好的挣钱机会,你怎么白白放弃呢?”

    鸱夷子皮说“我囤粮只是为了使市场保持相对平衡,不是为了借机哄抬价格。”

    姜子盾说“没想到一个商人竟有如此胸怀个境界”,他非常佩服鸱夷子皮。

    9.5 陶朱公在陶地再现(三徙:从齐国到鲁国)

    陶朱公还在太湖的时候,就发明了陶瓷,做起了买卖。后来举家搬到了鲁国,在陶地邑镇上开了家山货行,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

    朱公行商,以远程异地交易为特色,东至大海,西至泰川,北至燕赵,南至楚越,一般商人很难有如此的胆识,也吃不了这番苦头。只有富商大贾舟车并用,辗转异域。

    既然是异地交易,那么地方的选择就特别重要。从物产多的地方取货,价格就便宜,再运到需求大的地方销货,价格肯定提高。治产也是如此,什么地方适合产哪种物品,哪些物品可能卖出商价,这都需要调查。

    贩贱卖贵是远程贩运的商则,但朱公始终坚持只“逐什之一利”。

    结果,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次的利润一盘算,还是赚了很多钱。不到两年光景,朱公又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此后,朱公制订了一个“治产积居,与时相逐”的十年计划。他在陶邑湖畔搭起牲畜饲养栏;雇用当地人力,组织了运输销售队;开了屠宰、饮食、酿造、皮毛加工四个作坊;还办起了一家杂货店、两家客栈。

    三年之后,朱公独据了陶地五畜市场。五年之后,牲畜养殖作为产业被推广到齐、鲁、宋、卫诸国。七八年后,大儿子范智成为闻名鲁、宋、魏、赵数国的大盐商,朱公成为方圆百里的首富。

    后来,又把眼光放在青铜器上,从商洛运到秦国——有人传言,朱公富可敌国。那时,朱公就一边做买卖,一边编写《陶朱公商训》。

                  ——此篇正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谈(037)|文财神范蠡(9)以天下为己任,道义负于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qw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