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斗水龙(散文)
.
老家谷来的老屋前面有一幢比较古老的房子,坐北朝南,村里人都叫它做“香火堂”。我小时候,每到冬天,看到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到这里晒太阳。
香火堂不同于庙,是村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祭祀活动在很多年前就没开展了,屋子也闲置了,慢慢地成为村里的杂物间。里面的东西用不着了,有的积满尘灰,有的发霉,有的腐烂……
这屋里有两只庞然大物,每一只犹如一根长木杠抬着一只大木桶,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水龙”。据说,最早的水龙是从外国流传进来的,所以,上了年纪的人都称它为“洋龙”。
水龙是救火用的。那时候,村上的房屋基本都是砖木结构,失火的几率比较高,哪家失火了,就会有人敲着锣,奔走呼喊:“着火啦!着火啦!”村里的青壮年都会自觉地快速反应,赶到香火堂抬水龙。
水龙的使用原理跟现在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从水井里压水上来有些相似。不过从井里压水是一头压,水龙是两头压。水龙上一根长长的龙杆,上下压动,这头压下去,那边翘起来,那头压下去,这头翘起来。水压进一根喷水枪射出去,达到救火的目的。
这喷水枪做得非常考究,是檀木镏空做成的水管,喷嘴和关节处用铜皮包裹。根据喷水柱的大小,喷水枪口也得有大有小,所以,往往备有不少的喷水枪。
救火时,小水龙需要八个人一起用力压杆,大水龙则至少十人以上。其他的人就用水桶、面盆等工具从塘河里提水倒入这个大水桶内,不能让桶内的水位太低了。
一条小河从谷来村边流过,所以,村里一旦失火,要从小河里挑水来,那是来不及的,真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村里挖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俗称太平塘,只可惜,现在这样的太平塘不少已被填埋,大概是因为现在的房屋基本上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失火的情况少了,村民们的消防意识也淡漠了。
水龙是需要保养的,长期不使用会影响它的使用效果。于是,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后,村民们就会把水龙抬出去试射,天长日久,渐渐形成了谷来端午斗水龙的传统。
为啥要选在端午节前后呢?因为这个季节气温高,水射在身上不太会得病。其次,雨水充沛,小河水量丰富,不用担忧水龙的供水不足。
两只水龙分别在两岸准备就绪。一方十个压杆手,主副两个射手,端水的人若干。村里有名望的长辈担任裁判,一声令下,两边各两支水枪开始狂射。水枪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对方的射手,射手被水喷得抵挡不住了,那这一方只有挨打的份了。
这两岸的团队每一分子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水供应不上,抑或是压杆的力气跟不上,都会导致失败。
村里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赶来看热闹,那真是人山人海。大家不能太靠近战场,那样会被水龙殃及。每一个观众都在呐喊鼓劲,尖叫声、喊加油的声音、水枪“滋滋”的喷射声、水落在河里犹如狂风暴雨的哗哗声,一浪高过一浪,场面十分壮观。
这种战斗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大约十几分钟一个回合,休息片刻,又开始第二轮战斗。当然这样的战斗也很难分出胜负,往往是以势均力敌收场。
那时候我还小,即便跃跃欲试,也是轮不到我上场的。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也说不清这种传统是哪一年消失的。端午节照样过,也有赛龙舟等传统流传下来,只是可惜了“斗水龙”这样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想起来真是十分的怀念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