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
如果必须失去一样东西,你选择什么?
1.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2.一个亿
3.手机网络
4.十年寿命
网友的回答基本是选择了1,甚至疑问“我想知道1有什么用?”或者“有了2就什么都有了。”
我很难过,如今大部分人,或者说是大部分积聚在网络上的人还在认为:知识不能创造奇迹,但钱可以改变未来。
你满身铜臭别靠近我知识能创造奇迹吗?
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中国,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存在。
很多人觉得知识没有用,我也曾经这样觉得,在我还没长大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让我的政治老师难堪。
我用各种社会现象去反驳她那“权利与义务”的理论,她当然解释不了,因为把满教科书的正能量扔到外面的世界里的确是不堪一击的。
但让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千辛万苦的建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洗脑我们相信一个美好的世界吗?不是的,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大学的毕业生保留着师者所教授的,而没有接受社会所影响的。那接下来,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就会创造一个最正确的社会。下一批学生就不会为难自己的政治老师,他们带着教科书里的三观踏入这个与想象中一致的社会。
我想,这就是知识创造奇迹。
总有人会说起怎样算是成功的人生,我本觉得这种东西是没有定义的,谁也不会绝对成功的。
但后来我发现这个概念既可以清晰又可以模糊,所以我得出了我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如果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出生与死亡发生一点点的变化,那就是我的成功。
一点点是多少,比如正在叛逆的孩子看了我的文章决心好好学习,或者因为我无意间的一次实验为几十年后的医学提供了帮助,或者拿了什么样的奖项,无论大小,只求一个痕迹。
这些痕迹只能来源于知识与文聘。
为什么一定需要文聘呢?
我首先应该承认我只念了一所比较普通的大学,因为我没有拼尽全力。我始终觉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应该是主观的。
从古时科举,考试就是一件选拔人才的事情。可如今大部分人是在努力证明自己是人才,而不是努力成为人才。
所以在中国获取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应试教育,导致我们觉得知识是没有用的。
但如今面对限制的我,终于觉得那一份文聘的重要性,我得不到取得成功的机会。
那我们又要谈起一个老套的话题:一所好大学可以给自己什么?
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伯乐的老师;丰富的资源;诸多的机会……等等等等,我不想再细说这些大家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所以尽管知识与成绩的界限应该被分开,在过程后依然需要得到一个结果,比如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都应该知道,是知识创造了我们的生活,是知识让你可以在手机上发表“知识无用论”,也许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只能给予你更高的平台,但知识,的确可以创造奇迹。
钱能改变未来吗?
毋庸置疑钱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它可以用来吃穿住行,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由于在私立高中,身边难免有一些临近高考的时候突然消失后来拿到了211工程的文聘。
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挂科,有没有被同学发现是买来的成绩,能不能成功的毕业,在那个群体里是否格格不入的。
也许很多人会说,人家不会在意的,花钱买毕业证再花钱买工作呗。
父亲跟我聊起过毕业后去一家国企工作,我说人家凭什么要我,父亲脱口而出“给点钱呗”。
随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去了,会不会被嘲笑?一般来说国企是很难进的企业,而且这家企业几乎和我的专业不挨边。我什么都不懂,我怎么在这里待?
我浑浑噩噩的在办公室里看着别的优秀大学生叱咤风云,因为拿了钱老板也不轻易开除我,我还是拿着工资还是碌碌无为。
这就是所谓的未来吗?用钱改变的。
虽然我也面对着前方的坎坷慌张着,明白这条道路上必经的困难,担心着王思聪从来不考虑的问题,但是不论在几十年后我们能不能过上王思聪现在的生活。
我都清楚的知道,钱改变的是起点,而不是未来。
我相信在颜如玉和黄金屋里,我会毫不犹豫的推开你:你满身铜臭别靠近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