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陪父母一起去了看电影《芳华》。父亲说他和母亲转业回汉后的2个月,他的部队就开往了前线。
这一身绿军装和白大褂是非常熟悉的,父母在部队从医,所以我小时候并没有接触到文工团,但看到太多的医生和护士。在我童年的时光中,我去过靶场捡弹壳,去过操场看露天电影,去过食堂吃包子,我还在部队的养猪场摔了一跤眼角缝了三针,甚至我还能回忆起部队大院中的普通话有其非常特别的腔调。
大致算了一下,《芳华》这部电影中文工团的这群少男少女们在1975年前后大概是十七八岁,也就是说他们比我的年龄要大15岁左右,那按照现在的年纪来算,应该正好60岁前后。所谓60岁一个甲子,他们的芳华确实已逝,而我的童年正是他们那一代的风华正茂。
在最美好的年龄遇到最美丽的一些人,这大概是所有人的憧憬,而在文工团这个艺术细胞和颜值都有严格标准的地方,这个梦想很容易就能达成。我理解这是电影的渲染,其实绝大部分人在他们那个年龄遇到的都是最美丽的人,因为那就是青春的标记,无论此后我们如何回看,那一段时光都是最美好的,那一些人也都是最美丽的!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这是《芳华》中的独白,但在我看来过于幽咽了,那个时候想要不去善待别人比善待别人要困难很多。所以当有人在影片中深挖某些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的时候,我倒是觉得单纯地去感悟时光匆匆,生命自强,可能会更舒适一些,总是往阴影里面钻,恐难以见到阳光。
我看其他影评谈到集体意志,以及关于那个时代被压抑的爱情或者个人反抗精神等等,然而在我看来,任何时代任何背景和环境下都有集体意志,而所有人在那个年纪的爱情也是被压抑的,想一下现在十七八岁的孩子们不也是这样么?不过换了一个地方而已,从部队文工团换到大学的教室里面。而所谓的反抗精神,其实凡有理想之人,一定会反抗命运,但这和他人无关,我们反抗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反抗中才会有英雄辈出,才能够可歌可泣!所以,与其说那一代人想要从集体意志中挣脱,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毋宁说每一代人都想从现实中出类拔萃,臻达自己的理想,每个人这种对于未来的憧憬,点滴形成洪流变成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驱动力。
你喜欢的人总是喜欢的是别人,这是所有爱情故事的主旋律,事实上也是真实世界中的大概率,因此人们才会崇拜那些不渝的爱情,铭记那些刻骨的词句,比如木心所说的:从前慢,一生只够去爱一个人。
其实生活哪怕是淡得没有味道,但如果用心去品尝,总会品出一丝甜美。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年纪,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曾经,勇往直前,不放弃理想,用心去品尝,这大概就是我所能够体验到的这部电影所传递的某种美好的东西吧。
最后,用叶慈的诗来记住这一份感触:
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
Horseman,pass by!
《芳华》片尾曲《绒花》
这张戴花表彰的镜头没有在影片中出现,也许是担心那后面的一排字勾起观众的伤感,不过担心有两种,一种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种是害怕自己受伤。
这张照片意味深长,他们的目光并不一致,所以心中的理想不同,他们的脚尖方向不一致,所以他们会去到不同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