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高度,决定着你的孩子的高度

你的高度,决定着你的孩子的高度

作者: 4c7c97dab48a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23:15 被阅读0次

    前奏

    2级心理咨询师裸考百日航行,每天早上,船长会推出晨间导读,昨天早上的导读中,船长提到的年初的心理学届的“华山论剑”,我当时也大概看过几位当事人的文章。我从内心觉得李雪最初的言论太过极端,我心中一直觉得没有几个父母愿意承认,看到自己的孩子自残、自杀而有快感,也由此心生对李雪不喜欢。但我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李雪的生平、阅读她的书籍,哪怕翻翻她的微博文章,就从心里做出来评判,她的言论极端,我不喜欢她。

    昨天早上小班发在群里的文章“谈谈李雪”,文章很长,大约花了5分钟看完这篇文章。通过武志红老师的笔,我边看边想象着李雪的样子,在心中勾画她是怎样的一个人。看完后,我的内心却开始喜欢她,欣赏她。喜欢她的洒脱自然,喜欢她展露本来的自己,喜欢她的真实。人真是神奇,转变来的如此之快,自己都始料不及。前段时间刚好买了一本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决定马上拿出来读。

    前天晚上刷书时,在“求助者中心疗法”中提到了价值的条件化这个知识点。

    价值的条件化: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来自自身先天的,一种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之上。

    价值的条件化过程,意即将他人的价值观念通过条件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但这种内化后的价值观念又不是基于自身先天的评价。

    书上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孩子摔杯子,一个是学生对老师的感受,形象的说明了价值的条件化过程。

    我想李雪大概就是去掉了“条件化的价值”评判,她真正的活出了自我,而这样真实的自我,即使不曾当面交谈,也可被她的真实感染,吸引着我想要去靠近。虽然她的有些言论,我不一定赞同,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她这个人。

    这也许是无条件接纳的一种吧。

    这样真实的一个自我,从社会大众的角度去看,有时似乎是极端的,不符合大众的、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

    而我也是其中一员,用这些内化了的标准去评价一个自己并不曾全面了解的人,如同盲人摸象,就大言不惭的下了结论。

    价值的条件化


    去条件化

    价值的条件化

    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每天无时不刻的在用自己被内化了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孩子,要求孩子,控制孩子。逐渐的将孩子真实的体验、孩子自己的自我评价一点点的替换掉,把一个真实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被塑造出来的孩子。

    在有的教育类书籍中看到过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当时不理解,什么样才是孩子真实的自己,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教育?

    现在我好像有点懂了,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也就是让孩子依赖于他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依赖于他自己的直觉判断,自己的体验。

    于我们成人也一样,放下束缚自己的、外在的评价,露出原本真实的自我。

    虽然这样做很难,需要考虑社会的、大众的、道德的评价标准,当真实的自己与社会评价标准、道德标准有抵触时如何平衡?

    但这并不代表不值得去努力,活出真实的自我,剥离套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的评价枷锁。

    这是一个成长的目标,至少可以从自身、自己的家庭中小范围的去改变。

    当孩子他想哭的时候能放心大胆的哭,让他体验痛快、自由的痛哭时的感受,如果他需要,我只需静静的拥着他,温柔的注视他就好;

    当他想先玩再练琴,就让他自己决定和安排就好,体验和感受下自己做主的权利感,而不用考虑什么先学后玩,不然如何如何等;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高度,决定着你的孩子的高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jn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