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小孩子玩的积木,
这个层层叠叠的建筑,
其实是香港
完全由集装箱搭建的“Hive-Inn”酒店,
完美的力学结构,
让人只能仰望,只能“Wow”。
纽约的可移动概念商店Puma City,
由24个70英尺货柜组合而成……
还有,
南非约翰内斯堡孤儿院……
世界上这些吊炸天的建筑,
甚至这个看起来温暖无比小屋,
竟然,全是集装箱。
可惜,它们都是国外的。
如果在上海,在黄浦江畔,能用一座集装箱建筑打造一个特别的文化地标,那该有多酷?
花善岱,一个小肚微凸的70后,却有着年轻人的奇思妙想。
大学那会儿,他就对视觉设计特别敏感。每逢周末就骑着自行车,扛着相机走遍了南通江海平原的每个角落。用记录了一段段他心中的美好时光。
大学毕业之后,从事媒体工作十年,从民生、政治,做到财经,他既解决过邻里纠纷,也采访过史玉柱、江南春这样的商业大咖。
2004年,他辞职创办了《壹报通商业地产》周刊,从财经杂志又触类到地产资讯。光是2011年,它就带来了全年约1000万元的广告收入,远超过同类媒体。
一切顺风顺水,
可是就在这时,
花善岱突然想寻求刺激,
迎接一项新的挑战。
2015年12月,在上海外滩的游艇码头,
他曾看到一个个立体的集装箱,
错落统一地横卧在蜿蜒的黄埔江畔。
身边那群年龄层从20到40的空间设计师、建筑师,七嘴八舌凑在了一起,都好像都对这个地方着了魔。
以前,花善岱总觉得集装箱建筑是那种国外“前卫青年”才干的事情。
而现在,他那迟到的叛逆之心终于来了。
2016年,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叫做“世博集箱L3码头”的特别项目。他和朋友们一头扎了进去,他们要在这个地方,打造一个设计师的地标群落。
在L3码头的对面,
就是飞碟状的梅赛德斯演艺中心,
以及红色的中国馆。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
卢浦大桥
颇有点美国旧金山大桥的味道。
而横卧在黄埔江畔的150个集装箱,
就像是随时,
准备被唤醒的变形金刚。
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理想的生活?
许多人说,去丽江,去西藏,去香格里拉,去找有蓝天、白云没有雾霾的日子。
这固然迷人,但就在上班族们纷纷想要逃离的时候,他身边的这群设计师,却从墙面配色、选材,一条符合屁股舒适度的板凳,到一支顺滑流畅又美型的笔,缓慢地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感。
所谓的“踏出舒适圈”,有时候轻巧到阳台上透一口气,下班后勇于面对柴米油盐,以及在集装箱里工作。
“L3码头”总高14.2米,共四层,他们的空间将占据其中的第二层,1044平米。
建筑内部的中庭呈半开放式,
所以设计师们可以自由流动。
这里是偷懒晒太阳、伸展胳膊腿的好地方,
白天可以摆上咖啡桌,
晚上挂上灯,则是很好的Party场所。
在这里,不同的设计工作室将先后入住,
艺术空间设计师对面,
说不定驻扎着玩转老上海的弄堂达人,
颠覆人们对“办公室”和“平台”的惯势思维。
在这里,“空间”会有不同的复合性功能。
它可以同时是展览厅,演讲厅,
也可以玩滑板,做公益……
总之,它是什么,
取决于设计师们想象力的天花板。
在这里,
他们想把互联网和众创的概念拉拢在一起,
设计师们不仅仅在线上有一个集合,
更在线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集装箱,
作为天马行空的展示空间。
在这里,
两步之远就是游艇码头,
别的公司只能在茶水间小high,
而这里工作的人可以分分钟租个游艇出海。
在这里,
一侧是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群,
而另一侧,
则是天马行空的集装箱空间。
最妙的是,一个设计师告诉花善岱,他最初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有些集装箱,一进去就是一股洋葱味,因为它们之前是用来运输洋葱的;还有些则充满了木屑的气息,明明是铁皮金属却十分窝心。
甚至有人开脑洞,根据之前集装箱是运什么的,来命名房间。于是,这里的人很有可能,在“洋葱”里开完会,又去“苹果汁”里游泳,在“耳机”里接待客人,又去“奢侈品”中健身......
这一切,都在慢慢成型。
在魔都最核心的市区,
在黄浦江滨江北岸,
在未来上海的第二繁华商区......
每当夜幕降临,他从“世博集箱L3码头”望向黄浦江对岸,看着明明灭灭的灯光,就在想。
“或许会有一天,当人们谈到上海的标志建筑的时候,除了东方明珠、世博园、田子坊,还有一个叫做“世博集箱L3设计师码头”的地方。”
这即将“变形”的150个集装箱,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或许是“物理社交网络”。
以前,酷的人都藏在犄角旮旯里开脑洞,而在“L3码头”你大概第一次会看到高密度的设计师集合。
项目发起至今,他们已经联合了100多个业内商业空间的设计师,并决心在未来的6个月内联系上万个魔都的设计师“入住”。
除了集装箱中的公开课、创意沙龙等,他们还在同时打造一个设计师的线上集合,一个“世博集箱设计师空间”的互联网架构。
刚刚在网上发展了好感的基友,5分钟后就可以约个咖啡,分分钟都有激动人心的点子诞生。
所以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他们期待你的加入,在这个地标性的设计师平台上,将“世博集箱设计师空间”打造成魔都最先锋的“设计师之家”。
平时在集装箱里工作,
需要灵感的时候就到外面的平台吹吹江风。
那里是上海“盒子”最多的办公室,
却也是,
最“Thinking out of the box”的所在。
花善岱的自述
部分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集装箱建筑项目,就找集装箱之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