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亨利·戴维·梭罗 《瓦尔登湖》
最近能够慢慢沉下心来,开启自我探索之路:想要看清楚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使命/目标到底是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向继续深入下去。
五一期间先是看了《来自<22岁年薪150万>作者Denny的一封信》,想要借助Denny推荐的方法来找到我的人生目标,结果中间不断地卡主,写了66条“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答案就写不动了,一个都没有让我想哭。(后来JM告诉我,1个小时不够,66条太少,她写了2个小时,最后终于找到了)
我要说的这个方法在我认识的许多人身上成功过,但它不是我想出来的。知名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对这个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来的。网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译版本,有可能你曾经看到过,但那些翻译都有失偏颇,以至于让读者很难理解精髓。所以在这里把原文重新编辑,结合以上的经验分享,再用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陈述方式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愿意尝试,愿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许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不到500个字,帮助你在20分钟到1个小时内找到你的人生目标。
我们开始吧。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这一小时只属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这件事。你要记住,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小时。你的生命可能在这一个小时候变得不同。如果一个小时的时间货币只能用来换一样东西,那么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标绝对是最值得的。
(2)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3)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4) 是的,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5)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然后我又报了新精英的7天职业发展特训营,虽然职业发展的培训这些内容之前都接触过,但是这次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感觉很不一样。以前好像是为了了解某个理论模型了解某个方法,就是知道了而已。但是现在,有着切身的需求,很想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优势,所以再看这些理论和方法,就跟自己有了更深的连接,才会想着自己也来试试。
昨天这个特训营进展到了“成就故事”,以下是我的书写:
1.一个月的时间自学人工智能的理论,编写了一本小学生人工智能入门的教材——优势:理解和钻研,同理心
2.研究生决定提前毕业,1个月的时间写出毕业论文,最后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优势:自律,坚持,学术研究
3.梅里雪山外转,7天徒步高海拔原始森林,负重30斤,每天30-40公里,走的脚趾都流血了,但是坚持下来了。——优势:坚韧,有毅力,不怕苦,体力好
4.第一次带小学生去大理游学,前期没有特别的设计,但是主动引导学生们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后孩子们做出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为村庄设计垃圾桶,研究村庄里的植物与服饰的关系,研究农村山寨食品的危害等等。游学回来后的展示也非常精彩,家长们说,“这就是我期待看到的教育”。——优势:责任心,创造力,教育创新
5.在没有村委会的支持下,坚持为村庄播放了2个月的电影,打开了村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优势:坚韧,服务意识
写完了之后,我有几个发现:
1、探月的工作没有让我觉得有成就感。这是为什么呢?(1)事情本身的复杂度和难度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而我设定的目标又太高,这种落差感导致了挫败感。(2)周围优秀的人才很多,总觉得自己干得不够好。因为比较带来的压力,让自己忙碌地做事和学习,但是这种忙碌并没有让结果更满意,反而把自己搞得特别累,这就更挫败了。但是今天早上跟Jaguar聊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探月带给我的成就是什么——我自己,一个不断进化和突破的范范。写到这里的时候,一种感激之情从胸口涌上来。感激探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看到我自己的局限性,并且正因为探月的愿景跟我自己是如此地连接,所以很挫败也还是想咬牙坚持。
2、最开始我很难总结自己的优势,我觉得我想到的这些概念——坚韧、自律、有毅力、责任心等等,这好像不是优势,而是一种态度。我总感觉优势是某种本领,而我却不能从成就故事里总结出一些更具体的能力。最开始有点失落,但是当我把这个故事发到特训营的群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些经历太牛了,有一个小伙伴加我微信,说“感觉你是心智和能力上很平衡的一个人……有很多的闪光点,是个很好的老师!”
听到这样的反馈,我特别开心,开心不仅仅是被夸赞了,而是我突然意识到了那些我认为是态度而不是优势的东西,它们才是明珠般的“自性”。佛经里老说“自性”,说人“本自具足”,苏格拉底柏拉图也相信“灵魂不死”,我们的学习就是灵魂不断地“回忆”,即灵魂的净化。
“回忆说”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人既不会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已经知道它,就无需再探寻;他也不会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甚至连他要寻求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回忆说”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中,已经是被知道的东西;被知道的东西不一定是被关注的东西,拥有知识的灵魂不一定知道它的拥有。“回忆”“寻求”,都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按这样的分析,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关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柏拉图说,回忆是“死亡练习”。他把灵魂的回忆等同于灵魂的净化,强调智力训练和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死亡练习”和“爱的追求”同样神秘,最后达到“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百度百科(百度百科还不错😁)
这次,我理解了“自性”。它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的东西,它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最珍贵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让这些品质发挥出来,自性就是显现的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持续地让自己处在一个自性显现的状态。比如,一大早起来当我看到
猫咪又把床单给尿了,我就非常生气😠,大多数的时候我是爱她的,但是她把床单尿脏的那一刻,我真的想把她扔出去。最近她发情了,频繁地到处大小便,我每天都要洗床单和垫子,情绪很崩溃,就会不断地冒出这个念头:“我不像继续养猫了,送走了算了。”面对这些我不喜欢的人事物境的时候,我如果不能保持一个平和的态度去看待,就是心由相生,心被相所控制。本来的那个自性就看不见了。
同时,我也更加理解了这些我不喜欢的人事物境对我的意义:它们不是单纯的不喜欢,这里有一股张力。我喜欢又不喜欢,就像探月,就像我家的猫。这种张力让我回看我自己,考验我的自性是否能从中发挥出来。自性是本自具足的,就是说我身上具备所有这些人类最优美的品格——无私,爱,奉献,慈悲,喜悦,赞美,臣服,宽容,好奇,坚韧,勇敢……
我现在认为,天赋和这些品格不完全等同,天赋会应人而异,和基因、生长环境有关,例如有些人天生就擅长音乐,有人天生对空间很敏感,这跟多元智能的理论比较像。同时,能力也不等同于天赋,因为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去习得,天赋会影响不同能力习得的快慢和效果。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品格与天赋、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附上最近对我的世界观影响很大的一部短片小说《蛋》:
不仅仅是“我”具备这些优美的品格,每个人都具备。我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来自于《蛋》这篇短片小说。(《蛋》:世界为何而存在)
“当然。这是一直都有的事。但每世都只有自己那一段生命的记忆,所以你们相遇的时候,你自己是毫无察觉的。”
“那这一切到底意义何在?”
“你是认真的吗?”我问,“不是在开玩笑?你在问我生命的意义?不觉得有点老套了吗?”
“这也是个合理的问题。”你坚持道。
我看著你的眼睛,“生命的意义,我为你创造这整个宇宙的原因,在于为了让你成熟。”
“你是说全人类?你希望我们成熟?”
“不,就是你。我为你创造了整个宇宙。每一世你都成长,变得更成熟,拥有更大更好的宗智慧。”
“只有我?那其他人呢?”
“没有其他人,”我说,“在这个宇宙中,只有你和我。”
你茫然地瞪著我,“但这世界上所有其他人……”
“都是你。都是你不同的转世。”
“等等!我是所有人!”
“现在你明白了,”我说,拍拍你的背表示祝贺。
“每个曾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我?”
“现在活著的也是。”
……“每一次你伤害他人,”我说,“都是在伤害自己。每一次你行善举,都是在帮助自己。他人经历过或即将经历的一切快乐和痛苦,你都会经历。”
——《蛋》
这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是我,全都是我。所有那些我喜欢的、崇拜的、厌恶的、排斥的……都是我。也只有到了这里,我才明白无差等的爱(compassion)是怎么回事。
2020年5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