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一个人如果一生都在海上会是怎样的体验?应该很悲惨吧。可用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这种想法多余,我们不也是一生都在陆地上?!一种人生罢了。所以没资格同情或者感怀任何一种人生,对于别人来说也许不同,对于主人公来说这是他(她)所过的人生呢。今天想说电影——海上钢琴师。
首先注意到了电影的名字,钢琴师和钢琴家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电影的名字用钢琴师而非钢琴家呢?一字之差,似乎已经预告了结局:这并非一部会以常人视角而结尾的电影。
电影的开始,一箱一箱的炸药被慢慢搬运到一艘陈旧的大船上,一件一件船上的老物件被拾掇到陆地上,唯独没有主人公,这似乎也是对结局的预告。
主人公1900的起点在这艘船上,就像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命运总是喜欢捉弄每一个人,当然主人公也不免俗,一个白人小孩被陆地的人抛弃到海上大船得钢琴上,被船上的黑人锅炉工人发现,看似有了家人,却因为黑人父亲的突然离世又很快被夺走,他想逃避,却无处可逃,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你可以下船,却不能离开海上。一个无助无依的孩子,在大船里独自看着船在大海里飘摇,慢慢形成属于他的自我救赎法门。于常人而言这也许从来不是什么法门,却指引着他的人生,而不能否认的是,1900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他是个音乐天才,对钢琴无师自通,但他又是那个年代的普通众生。电影里的他始终给人一种忧郁的神情,他总是若有所思地坐在钢琴边,弹着一支支曲子,似乎也在弹奏着自己的人生。我更愿意解读这种忧郁为特定背景下的一种“病”。1900生病了,这种病来自于原生他的家庭,所以他一生都在自我疗愈,自我找寻,他试着顺从他的人生际遇和生存环境,却始终没有找到另一种活法,他的心被困在了那艘船上。他对自己的救赎在他的认知里,他的结局似乎早已被注定,终将成为那个也许从来不会被人们记得的、不像是真实存在过的1900。
所以我在想,自认为是他的好朋友的小胖,所讲的故事真的存在过么,就像在1900心里:他真的存在过么?从来处来,到去处去,这个地方在1900心里应该就是那艘船吧。特定年代下出生的1900,一生都在找寻自己,可对于他来说却是个不会有答案的谜题,一个连自己是谁的人都不知道的人,又怎么有信心去相信这个曾经抛弃了他的世界,与那艘船一起埋进大海也许是他对自己做的最后救赎。最合理的结局也许从来不是最好的结局!
他的心就是那艘飘荡在大海上的大船一般,飘摇无依,这种病态的感觉因为一直找寻不到结果和答案,逐渐病态的长成了他心里唯一的安全感。他一直在自我疗愈、自我救赎,于他而言似乎成功了,于别人来说似乎又从来没有成功。
所以他不会下船的。还因为他内心的恐惧和害怕,这种恐惧从他还是个婴孩开始、从被抛弃的那天起,像是一颗种子,随着他心里唯一的亲人的突然离去,随着飘摇无靠海上岁月的增长,逐渐发芽,长满了他的身体。
他怎么会下船呢!陆地于他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抛弃他的世界,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在船上的时候是1900,而他下船之后将会是谁呢?他害怕,害怕陆地这个未知的世界,就像害怕再次被抛弃一样,大船是他唯一的归属和归宿,是他的全世界。
我不同情1900,他也不需要被同情,就像他笑着结束自己的人生一样。他好像在说着:这是我选择的人生,是我要完成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