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真教育
——读《他一生都在追求真教育》有感
今天读到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之《他一生都在追求真教育》,这一章读来感慨良多。从李老师的文字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从而也理解了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的说真话。
我喜欢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看的特别过瘾,是因为他敢于说真话,是一个真正走在教育路上的师者。在中国诸如李镇西式的老师太少了,况且敢于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在职称评定和个人发展方面还要受到一定的牵制,因此,敢于说真话的人很少,敢于说真话的教师就更少了。其实,我们在私底下听到很多老师在说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诟病,但很少有人将诟病搬到台面上,大家顶多也是发牢骚而已,到了台面上,依然是光鲜亮丽的好听话,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
就像现在孩子们写作文一样,写到助人为乐时,用到的素材是千年不变的“小明扶老奶奶过马路”“小红给老爷爷让座”之类的,写到妈妈关心孩子的文章永远是“妈妈在雨中将自己送到了医院”。时代在变,小明没变,人们的素质在提高,但依然在“扶老奶奶过马路”,可是,放眼望去,几乎见不到任何一例“扶老人过马路”的事实,相反更多的是老人跌倒,人们的自顾不暇和冷眼旁观。学生写作文大多都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乏有语文老师的功劳,同时也受到社会上说假话和套话的风气对校园的污染。
多数语文老师把作文当做教学任务来对待,而不是激发孩子写作的欲望而进行的主观意愿表达。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教给孩子什么“鸡头凤尾猪肚”式写文章的理论,的确这一套,也许在考试中,孩子们会受用,但一旦离开了考试,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异常痛苦的,因为习惯了说客套话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其实,孩子写作文远远不必套用客套话,倘若要写助人为乐,就在生活中寻找,肯定有感人的事迹,倘若要写妈妈的爱,也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这样通过观察得到的素材,在经过个性思维加工,怎么还会出现尴尬的雷同素材呢?我一直认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字里行间,彰显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一点是永远无法重复的,所以,学生写作文,教师更应该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
古人说:“文以载道。”道是什么?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规律。的确,在教育上,道便是做人,即学做人,培养活生生的人,这就是教育之道。
在教育中,首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从而展开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但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更多的教育模式或者各种新鲜的教育新理论。我们不能说当下的教育是没有经过探索的,但教育问题的确成了当下突出的社会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我们深思。
从目前学校的宣传方向来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宣传平台,一活动一宣传,然而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因为各级高深的理论已经将人淹没了,他们被淹没在辞藻华丽的教育理论中,因此,教育看起来有些沦为“形式主义”。提升教育,课程改革是要有的,公开的教研活动也是要有的,唯独忘却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发自教师心灵的关怀和肯定。是的,教研活动与孩子无关,孩子不过是教研活动实施的其中的一个对象而已,如同一套教材、一张桌子、一支钢笔,从某种程度来说,教育是用来观赏的,的确,各式各样的观摩活动层出不穷。
我曾经参加过几次观摩活动,孩子们在寒风中衣着单薄,站在清冷的操场上,只为观摩者停留的那么几分钟,在观摩中,很少有真正的教育故事发生。因为观摩重在观,而对于教育似乎已经不占边际了,教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在观摩中体现出来。也是基于这一点,我听到过有的校长这样说:“学校平时只要搞好卫生和面子工程就行了,要内涵干什么?”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样的话是出自一位校长之口,但的确这便是事实,更为可笑的是,这位校长还是当地的“名校长”,令人嘘唏!
我常常在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又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吗?可是,放眼望去,真正能把教育落在孩子们身上的,却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师们,他们或许不是名师,或许教一辈子书都得不到教育局的一张荣誉证书,但他们却在践行着教育的这份初心,令人痛心的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享受着教育的盛名,却没有耐心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教师尚且如此,教出来的学生会怎么样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在教学中搞形式主义,学生盲目地教条式地死记知识,就会使儿童的智力僵化,就会用空洞的形式取代实质,这在教育上必然毒害儿童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然而,这样的现象在实际教育中还少吗?比起那些光鲜亮丽的形式,也许,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真实,在教育中,虽然要有正能量,但是更应该告诉孩子们当下社会的真实状况。真善美存在,假丑恶亦不少,告诉孩子们真实的社会为什么?就是让孩子们坦然地接受社会中的虚假,用我们自身的力量来让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得到改观,印证了那句话“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这便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相反,我们过度“粉饰太平”,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这样会造成他们在成年之后无法投入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各式各样的“巨婴”或“啃老族”。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如苏霍姆林斯基一般,以自己的实事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与一切不良的教育现象和社会风气来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慢慢变好,才会让更多的人回归到正常中。作为一名师者,至少,我们应该这样去做。
2022年8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