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乡土中国》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乡土中国》看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 林丹_26ba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9:25 被阅读0次

          面对一段历史的发展,人类不单单只是为了认识历史而选择去了解它,而是以史展望中国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走向。毕竟目的决定了人类的方向性。我个人觉得读《乡土中国》需要与西方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差异结合起来思索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应然导向性。读中国历史的演进之事,应是明变、求因、评判。也就是说,找到中国历史轨迹的沟壑与纵横、求得为何如此变化的原因,但仅仅在此止步,人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最为重要的是带着理性的逻辑去做客观的评判,知道乡土中的中国塑造了怎么样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但是这里所说的评判,并不是把研究历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中国的历史演变特别是思想演变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中除了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塑造出了什么样的人格来。

        中西方对真、善的标准不同。乡土性下滋养的人本身思维呈现出肯定再肯定历史的沉淀模式,相对于西方穷尽人类的知识后斥诸上帝之否定再否定历史的上升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前八世纪(周宣王二十八年到东周桓王二十年,西历纪元前800年到700年)、到前六世纪这三百年可算得一个三百年的长期战争。一方面是北方戎狄的扰乱,一方面是南方楚吴诸国的勃兴。中原的一方面,三百年之中,也都是战争连连。周初许多诸侯,早已渐渐的被十几个强国吞并去了。东迁的时候,晋、郑、鲁最强。后来鲁郑衰了,便到了“五霸”时代。到了春秋的下半段,便成了晋楚争霸的时代了。当时的战争导致了多少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在这样的黑暗时代之下,根据《诗经》《左传》《国语》的描述,可以看得出时代的思潮普遍趋向于消极。比如: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小雅·何草不黄》。老子是在前570年左右出生的,老罪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产儿。面对民生的紊乱,社会阶级秩序的混乱,政府的不能补救,老子主张了一种无为而治,从治理民众的角度出发,老子认为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多欲,人的知识水平越高,欲望也就越多。它认为一切善恶、美丑、长短等都是对待的名词,没有善便无恶的存在,没有长就没有短的存在,所以老子认为根本的救济方法就是消灭名,让一切都回归到混沌的状态,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所处的时代需要用无名之思想来镇压,以达到理想的治国之道-小国寡民的状态。到了孔子那里,则不赞同老子的无名,而是认为治国应该是给出一个确切的名的定义,主张一种正名主义,也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为了正名,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孔子主张用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判断标准和以人为模范来规范人的语言和行为,包括在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等都遵循一种"标准法"。至于为什么如此规定,就不必过问,特别是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到最后独尊儒术的时候更是把标准、规范斥诸神的授权。这段简要的思想演变其实就是为社会的稳定,给定标准,牺牲了个人的好奇心与对真正的真善进一步追问。在西方哲学家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可否认识世界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慢慢衍生出崇尚逻辑,以逻辑为工具认识世界,当穷尽知识也无法认识世界的时候,西方的先哲们也并没有完全肯定前人的观念,给定标准,而是斥诸信仰,拥有真善美的上帝。他们认为人类永远也不能成为真善美,只能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的发展史是一部总体上的上升史。没有标准,人才能有超越的可能,不管是科技还是人文。中国崇尚人,以人的规定为标准,西方崇尚上帝的真善美,可是却永远也抵达不了这个目的,只能不断超越前人,走向更好。总结一句话:中国是一部肯定、沉淀的历史,西方是一部运用逻辑否定观点的一部历史。

        中西社会单位认可的格局不同,中国是人际圈的差序格局,西方呈现一种确定格局。在前面讲述的关于中国思想学说的演变也就说明了在这种思想下滋生的人群,加上政治统治下重农抑商色彩的点缀,刚好又具有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以土地赖以生存的小国寡民乡土中国注定要行走非同寻常的路。极端的乡土社会就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这种流动性极弱的社会导致的一个跟希腊在商业的浓厚韵味滋养的的契约思维不同,中国的乡土性、留滞性使得人在熟人中长大,决定了它所一个熟人思维的社会。可熟人到界限又是随机随时而任意改变的。在费孝通先生看来:"这种社会单位的界线模糊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1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乡土中国下衍生的思想,塑造出来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群人,只是照着既定的观念标准在生活着。改变历史的思想演变就必须习得批判性思维,不再沉淀历史,而是利用理性否定再否定中国的标准。感应战胜理性的年轻一代人是历史长河中思想集于其一身的沉淀,一个人就好似历史的缩影。乡土塑造的标准模式使得年轻一代沉淀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又反过来规范着年轻一代。这其中本质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乡土是否可改变了,因为中国已然慢慢步入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在商业的文化下,同时夹杂着不带理性与批判的思维,运用熟人社会模式交往。这样的现状不会带来思维的超越、人文的卓越,科技的超越。可能我们做不到更好了,但是,用我们仅有的天赋,去超越历史,为历史描上自己超越性一笔。即使达不到,也算是认识自己,也同时在为后来人铺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乡土中国》看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s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