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讲一对情侣在结婚之前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男生的爸妈婚前付首付给男生买了一套房,现在两人要结婚,男生并不是很想加女生的名字。然后女生就说,好,她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是她也要提出她的要求:
“第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开销我只出50%,你还完房贷有钱没钱不关我的事情,我不会借钱给你,因为我不好意思让你还。
“第二,如果父母要一起住,我没有义务照顾他们,我还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顾。
“第三,所有琐碎的事情两人分担,我不是你请的保姆,没有这个义务。”
这对情侣的沟通其实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沟通模式: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觉得委屈了,我们不会向对方表达这种委屈,或者提我们的需要,而是“以牙还牙”,以报复性的方式让对方同样感受到不舒服。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有合作的基础。
为了解决这种沟通难题,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叫“非暴力沟通”,专门用来解决人们在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
为什么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合作呢?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它的原则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那么,什么叫“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是不是?可是这四个要素里,有很深刻的道理在,我来分别讲一讲。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观察强调的是,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举几个例子:比如,你看到你爱人又在淘宝上买了一堆东西。也许你会说:“你太浪费钱了。”可是,“浪费钱”就是一个评论,不是一个观察。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你应该说:“我看到你又买了很多的东西,我觉得你太浪费钱了。”这样,就把观察和评论分开了。
所以,当你跟伴侣说:“你太浪费钱了。”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说:“我有权力评价你,你需要接受我的意见。”
也许对方自然就会反抗:“我哪里浪费了?都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啊!”
也许她反抗的,不是评价这件事本身,而是在评价背后的关系。
所以强调观察,就是强调把“我的意见”和事实分开。
我观察到的事实,就是我们都能共享的东西。事实里并没有我的意见在,也就不会有评价所造成的不对等的关系,自然就更有利于沟通了。
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就是说,要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
比如,“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呢?是想法。
如果要表达感受,也许你可以说:“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沮丧,或者很委屈。”如果有一个人跟你说,我很委屈,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去批评他,而是去了解他,安慰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同样跟我们日常的做法不同。只有在最放松的时候,在我们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假如我跟人说,我很委屈,而别人笑着说,你委屈关我什么事,我一定会深受伤害。这就是表达感受难的地方,也正是表达感受最有力的地方。
它像是一种邀请,通过把我真实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给你,邀请你来跟我真诚地理解和沟通。
我们很容易觉得,对方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是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这么沮丧或者委屈。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分开。
事实上,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和我们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表现在沟通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么说和前面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
她其实是在说,她很失望,但不是因为“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她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相反,我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需要安慰的位置,而对方也更可能从他的防御姿态中解脱出来,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第三个要素,就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越是对自己的需要不确信,我们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长篇大论来说明我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这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辩护的立场。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提出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是否答应,这是别人的事情。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情侣的例子。
这个女士是很生气的,当她提出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到底是在请求还是在命令呢?我想,还是命令居多的。可以设想一下,当那个男生不答应,也许她就会说:那我们就分手吧”。
但是,如果她是以一种请求的方式提出,她可能会说:“能在房产证上加我的名字吗?因为我很需要”也许男生会更容易考虑她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既能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你的事,同时还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欢迎使用非暴力沟通,想,学,用,永远都是三个难以跨越的阶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