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者不如施教者。
真是至理。
我经常会想到一些多样化的游戏来“顺应”儿子的天性,逐渐的他开始不知收敛,行为上有些放肆,甚至于有在家作恶的行为。比如昨天发生一件事情,在常识看来就属于“作恶”。
昨天中午因为吃饭不及时没吃完的问题,儿子作妖想奶奶喂。在那里一顿撒泼,还不小心把老人家打了一下。我上手就是一个巴掌打在他手心上。
自然是免不了一顿哭。
我还用井水给他洗了把脸,让他清醒一下。
如果换在以前患得患失的状态,我会内疚半天。但内疚式教育才是刻意而可怕的。由心自然发出的行为才是心中所念,行必有差池,正行亦会有偏差,这不是为自己做得不妥找借口。而是阶段性的体悟不同,做事情的火候便把握不到。即使懂得打孩子不是最优方案,但在此时此刻却是最合适的方案。
就像鞋子得对码数,这个对码数其实就是各种条件同频的过程。
即使有些道理心念有之,但落到实处还是需要实事求是地去看待。
事后,儿子在手工中冷静下来,我跟他闲聊并传递了自己当下所念——奶奶是长辈和家人,不可以打。孩子会心里反驳,你为什么会打我?纠结于这一点,教训就下不去手。打,也是不打的一种手段,即使不是最好的手段,也是那个时候最适合我这个妈妈的方式。
我们必须得释怀自己的不足,及时复盘,才能有所精进!
回归问题的初始,是因为儿子不把饭吃完,剩下的,奶奶过度疼爱,儿子过度依赖奶奶,我便产生了类似嫉妒的情绪,这跟之前他2岁时接管他那时的占有情绪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实,道理上讲,他们都没错,我也没错。但是一定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情绪控制下,这个自然而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接着上一篇文章讲到的,定位好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做到以下几点才可以坚定而温柔地传递自己的价值观。这一次虽然传递了价值观,但是不够温柔,起不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下次可以进步的是,看看不打人如何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
下一篇谈谈我是如何定位自己在家里的角色的。
还有些话要提醒自己:
放松下来,整个人找到最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做到凡事等一等,耐心地静待花开!
通过这件事自查:
1.太紧张奶奶和儿子的亲密关系
调整心态:奶奶都是好心,让她去吧,培养良好的隔辈亲密关系才能让他的情感多一个归宿
2.没有及时坚定地成长自己,并让孩子感觉到
调整状态:比如陪儿子吃饭的时候,可以通过看书或者听音乐让自己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放松下来
3.我不怎么会跟儿子“自然”沟通
这一点需要向他阿姨学习,多听少说多做
这些问题根本上说:是我太关注他的行为。而忽略了他的内心所念和所爱。行为是内在的一个外部表现形式,就像根不固则枝叶不长!
给自己一个鼓励:谈教不如施教,虽有过,也在敢于施教,凡事勇敢第一,给自己加油!只要自己坚定而温柔,会越来越好的。
儿子用眼睛看到的是我在带弟弟,听到的是我在维护奶奶,感受到的可能会有副产品,那又如何?凡事都有余地,我们做大人的也要为自己以后进步留有余地,不能凡事做对,凡事停留在理想的境地。
就当是下了一场雷雨。
洗刷铅华,初心不变:做个坚定而温柔的妈妈,用智,用力。
理解到我不会用心,故改进之处:昨天用力过猛,需要通过运动化解情绪压力,让心空下来去感知儿子,也放他的心自由。尽可能“润物细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