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非互联网|主场与主场之后

作者: 钛点在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5-04-21 23:53 被阅读90次

    我们几乎在用互联网术语解释一切行业的任何问题:用户体验太差的传统服务业,被DDOS攻击的街头煎饼摊,没有考虑使用者行为的机场设施...

    所以这一篇,离那位看牛直接看肌腱骨头的庖丁远一点。抛开术语和趋势模式,只是谈一个我还蛮喜欢的,已经消失的网站。

    主场初

    蔡东豪,大概是常看信报或者关注香港文化圈的人不会陌生的名字。

    这位主场新闻联合创始人兼主要股东(唯一股东)是个经常发声,同时和香港传媒文化界相当亲近的商人。这种亲近关系,再加上商业上的敏感,还有已经在自己关于行山和社会的专栏里反复表露的情怀,大概是他后来和包括梁文道在内的传媒商业人一起建立这个模式新颖的网站的契机。

    主场新闻成立之初,就已经和热点捆绑:

    1)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模式:

    这个成立于2007年,基本上开创了众包新闻模式的网站在2008年靠总统大选获得广泛关注。之后它的影响力一路上升,证明了自身模式的成功之处的同时,也让远在地球另一面(准确地讲,应该要偏一点)的人决定直接照搬,让这个模式落户香港。

    主场新闻成立于2012年7月28日,距离它的模仿对象赫芬顿邮报作为网络媒体获得普利策奖三个多月,距离唐英年于电视辩论中创造金句“我嘅主場”四个多月。

    2)东九龙

    这大概是个不很有影响力的热点。两三年前,港府正在力推“产业转型”(当然他们今天也没放弃),其中有一点是大力推动九龙周边地区的发展,包括西九龙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以观塘工业区为中心的东九龙商业区。 主场新闻的办公室后来也定在了那里。

    主场中

    它的读者们自然知道这个网站开始后发生的一切,而后来者甚至也可以从后来那封突兀的告别信里了解当时的盛况,比如——三十万的日访问量。如果不论网站上质素较高的文章的话,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1)Facebook传播

    据说这是创始人们从某外媒靠一张漫画在Facebook获得关注那得到的启发。在市民生活社交重度依赖Facebook的香港,图文在社交网站上的可传播性决定了网站早期能得到的关注程度。

    实际上,即使在后期,主场新闻上分享量最广的也是社会话题性的新闻和经过编辑的当下热点图片。从读者参与度和传播方法来看,Facebook才是主场新闻真正的主场。

    2)博客主支持

    一方面是立足的Huffington Post模式特点,一方面也是编辑团队人力有限。主场新闻上大量文章来自几百个文章质素颇高的博客主的(免费)支持。博客主们对这个概念的认同甚至延伸到14年网站本身消失后。剩下的一些人又制造相似logo,以主场博客为名建立了网站,聚在一起继续发布文章。

    [*注:后来出现的质疑又证明,对概念的认同和对概念实行者的认同是两回事]

    我个人印象颇深的是,主场的网站既集合了公众领域的意见领袖,也让小众议题的参与者有了借用大平台发声的机会。比如环保,在网站上方分类栏中,和文化,生活等大众议题并列的还有个Green的类别。在首页的文章流里也有一部分是环保,音乐,甚至素食方法的文章。

    3)新闻策展(Curation)而非即时播报

    相对于蔡东豪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突发新闻”的“突发评论”这个概念而言,它的另一特点新闻策展(News Curation)反而是我更关注的因素。

    和纸媒纸媒甚至传统网媒相比,新型网络媒体的制胜要素看似是即时性。但在信息泛滥的时候,即使是能在地铁内电视上看节目同时注意到右侧股价紫外线和下方滚动新闻的大众,也不再仅满足于及时这个条件,或者说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跟随突发事件不断刷新信息的无聊布局。

    因此,主场新闻提出的是类似博物馆的策展概念,通过布局,内容和编辑间的设计吸引读者(比如上方提到的各议题间的平衡)。这也是该网站一开始让我觉得与众不同的因素。

    主场后

    2014年7月26日,在大陆主题接近的网络媒体澎湃新闻上线后几天,影响力稳步增长的主场新闻无预警关站。所有文章被删除,页面上只有创始人蔡东豪留下的一封语焉不详,后来被多方各种解读的告别信。

    1)概念的胜利与相似者的崛起

    虽然结尾仓促,但这个看似没能成功的网站似乎已经证明了赫芬顿模式,或者广义地讲独立评论媒体在香港的可施行性。主场结束后,一方面,原来的支持者分别在Facebook群组和独立域名网站上重现与网站一起被删除的文章。曾供稿的博客主们还建立主场博客网站(流量竟然挺高)作为平台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新的独立媒体紧跟着出现,同时,包括inmediahk在内的老牌独立网媒则分担了从主场分流的流量,并在之后的占中活动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立场的回归与支持者的质疑

    在主场新闻消失几个月后,2014年底,前创始人蔡东豪带着网站布局基本一致的立场新闻重回公众视野。如果不提创始团队组成上的不同,立场和主场的最明显区别,大概在前者属信托安排而后者是私人公司的性质区别上。这种为了持续运营而放弃股权经济利益的做法,看起来是发起人们在主场关停后做出的重要调整。而靠公众筹款来维持运营的模式,也和inmediahk这类老牌网媒的模式一致。

    但他们好像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欢迎。多个网络媒体,独立评论者,甚至包括持续在主场博客上更新文章的老主场写作者都对这种回归表示了质疑。 在主场的英雄荣光褪去后,突然以回归之名出现的立场新闻需要面对的是一系列当初遗留的为什么。

    蔡东豪在立场新闻开站文《立于主场》中写道:“主場證明它不只是媒體平台,而是個社群,這個社群代表香港進步的一面,擁抱普世價值,有國際視野,緊貼時尚,關心小眾權益。社群介入新聞製作,影響版面內容組合,傳統媒體以外的博客一鳴驚人。主場消失,不代表主場社群被消滅。“

    说得非常对,可惜他没有预见或者提到:主场回归,也不代表主场社群会回头。

    ------

    全文完

    [注1:  如开头所言,本篇有一定情感倾向。主场新闻曾经汇集了一批杰出的作者,巅峰时创造了我在华语网站的最佳阅读体验——作为观点评论为主的多主题站点,页面拉下来大部分文章都有实质逻辑。立场其实内容也不差,就是设计和色调给人一种近期有白事的感觉。]

    [注2:  关于文中提到的“应该要偏一点”。虽然经常说中国在美国的另一面,但精确经纬度算,赫芬顿邮报总部所在地纽约对应的地球另一面应该是印度洋上某处,距离澳大利亚比较近。顺带一提,前主场办公室所在地观塘的地球另一面是阿根廷北部和玻利维亚交界附近。]

    [注:本文于4月19日通过公众号发布(链接为原文)。 目前正在往这里搬的是过去的文章。微信用户可以关注钛点(taipoint)的公众号,非微信用户可以关注推特@taipointfun,或者TNW Index上的档案(在逐步建立中,话说我真的有在认真建立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末非互联网|主场与主场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yu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