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年(熙宁八年)春,苏轼在荒凉密州,与农民一起捕蝗的日子里,得知天一旱就容易有蝗虫,如果能下一场雨,不仅能缓解旱情,蝗灾的情况也会大有好转。
为了当地百姓,苏轼去常山祈雨。这是他第二次求雨,巧的是,苏轼求完雨下山时,山中就起了风,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
苏轼备受鼓舞,得雨后,遂再往祭谢。祭祀完毕后,归途中与官员会猎,兴致高涨,收获颇丰,十分高兴,数日后做此词——《江城子》由此产生。
网图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人一出生就算一岁,过年又长一岁,苏轼出生于1036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说苏轼出生十一天后,便算两岁了。
写这首词时是四十岁左右,苏轼开始自称老夫,实际上也就三十七到三十九岁之间。
词的大意是:
四十岁的我一下子生出年轻人的狂妄不羁,左手牵着猎犬,右胳臂上举着猎鹰,头戴锦帽,身着貂皮衣,带领众人骑马风驰电掣般地越过低矮的小山冈。
为答谢全城人都跟随我来打猎,我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痛饮美酒之后,胸怀开阔了,胆气也随之好转。虽然两臂也有些发花白。那又有什么妨碍呢?昔日有功被贬的魏尚最终得以重任云中郡守,能给我带来好消息的朝廷使者何时才能到来呢?
我正把弓拉得紧紧的,圆如满月,望向西北,准备将那颗耀眼的天狼星射落下来。
确实是少年狂,也确实够狂。
上篇着力渲染围猎,刻画了自己初猎时威武雄壮、气吞如虎的傲迈形象,重点突出一个狂字,太守出猎而需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自己"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爱国主义的壮志豪情。他以用守卫边疆的魏商自许,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示自己愿赴边疆,杀敌立功。
网图就词本身来说,这首《江城子》豪气干云,洒脱奔放,读起来酣畅淋漓、畅快至极。
它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让词有了新的走向,开创了"豪放"的风格。
苏轼对自己这种风格相当得意,他让一群汉子吹着笛子、击着鼓、打着拍子将这首《江城子》唱了一番,场面十分壮观。
为此,他特意致书给好友: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朗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猪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洲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可以说,宋词豪放派的正式创立当以此词为标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