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本周复习(13-27.28)
本周学习了《子路篇》的第26至29四章。今天复习第26、27章。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解释,孔子说:“君子舒泰,但不骄矜。小人骄矜,但不舒泰。”
君子为什么会泰而不骄?
钱穆先生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故不骄。然心地坦然,故常舒泰。”
《论语》中关于“泰”的描述有:《述而篇》第4章,“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是夫子日常闲居之泰;《雍也篇》第11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颜回日常生活之泰;《雍也篇》第23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智者仁者日常泰的表现;《述而篇》第37章,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君子和小人泰的表现。
关于“泰”,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说:“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具备了,如果反躬自问确实心诚,那就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如果能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那达到仁德的路就没有比这更近了。”
这些都是君子为何表现出“泰”的注脚,与君子“志于道”的追求休戚相关,如孟子所言:“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如果具有这样的追求,那么,君子一定会呈现出“泰”的状态,并且不为环境所动。
小人为什么会骄而不泰?
钱穆先生说:“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心恒戚戚,故骄而不泰。”小人的追求与君子恰恰相反,因此会与君子在追求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如:见利忘义、人而无信及上一章节说“难事易说”等等
关于“不骄”,《里仁篇》第17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第5章,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述而篇》第22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篇》第4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关于“不骄”,孟子也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在道德涵养过程中,对于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先不要有所预期,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心里要想着这个事儿,但也不要去助长它,助长它就成了揠苗助长。
这些都是君子为何表现出“不骄”的注脚,通过对面亲聆,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君子是戒慎恐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下,又怎么会有“骄”在其中呢?
论语《子路篇》主要讲述为政者的要求、发用和应具有的根本素质。本章主要以对举形式讨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即仁人君子呈现出的状态,小人呈现出的状态,其状态也决定了君子和小人在为政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
《论语》中也以此种形式讨论过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与本节构成呼应和补充。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
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究其所以,则在公私之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若想治理好国家、家庭、事业等等,每个人一定要有志于道追求,成为“仁人君子”,这样才会拥有更持久的国泰民安。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解释,孔子说:“刚强的,坚毅的,质朴的,讷言的,那四者都近仁。”
关于“仁”,据统计指出,孔子在《论语》里一共讲了105次“仁”。但每一次都是针对特定的学生,来指示如何达到“仁”,却从来没有为“仁”下过定义。这说明在孔子那里,所谓“仁”本不是一个在今人眼里僵化起来的理论概念(或哲学思想),而是他自己领悟的古圣人境界。他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说明实现这一境界的方法,只是因为每个人领悟条件不一样,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基于这样的理解,《论语》中具体的语言(原意)虽然各有差异,但是一以贯之,都追溯到唯一的源头,那就是孔子的人格境界。
“刚、毅、木、讷”是人四种优质品行,具备了那一种品行的人,都会表现出似于“仁”的状态,但具备了这些品行的人不一定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因此,和志于道者相比还是有着本质方面的区别,但是具备这种优质品行的人,倘若能够志于道,那么会容易成为“仁者”,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刚、毅、木、讷近仁”,但并非是仁。
本章可与《学而篇》第3章,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两章对比理解。刚毅者决不有令色,木讷者决不有巧言。从侧面也反映出“刚、毅、木、讷,近仁”。
脉络梳理:本章主要对仁进行了甄别,是对前面章节提到的“直躬者、狂狷者、恒者、乡人”的一个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c39d1b4aaba0725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80c0659ceae45dc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