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透过“窗”能看见什么?

透过“窗”能看见什么?

作者: 键盘上的狗狗 | 来源:发表于2017-05-18 11:03 被阅读15次

在河南上课期间,张原老师提议:我们用同一个班级,上同一篇课文试试?张老师是道中高手,但对于这样的“玩课”,我一直也乐此不疲,于是欣然答应。

我们要上的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这是一篇比较有名的课文,已经有很多老师以它来开课,已有无数成功的教案。要想超越,其实已经很难。但是,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立足于当下的学生,没有教师自己的阅读深度,任何机械的照搬照套都只能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我立足于我的学生和现在的我,一节课一定可以教出我的特色。一定有新的创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一堂公开课和家常课,只要教者自己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撑点,一定会上出新的意义。

我们事先并没有商量各自打算怎么上,张老师更是说,你随便上,你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我上第一节,他上第二节。这是一种教学的自信和智慧。第二节的教学难度将会大大高于第一节上课的我。后来,课堂呈现的时候,令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都采用了主问题教学,我们都采用了同一个主问题:透过窗,能看见什么?我们都采用了启发式对话教学法。我们的教学常态都是以研究、对话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的课堂都轻松活泼,自由平等,时不时都能掀起笑声和掌声。更重要的一个相同是我们都能从品味文字出发,从文字到内容,再到情感思想。我们在这两节课里既践行了我区“博约”语文的主张,又落实了“帖着文字去旅行。”的语文教学观。

同固然“多”,“异”的存在才是我们这一次教学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

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设计的是:透过“窗”看看作者如何“讲故事”,教学生明白,叙事问题的实质就是“讲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我的教学设想是:透过“窗”去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张老师的教学高度体现在“讲故事要静心的布局”,细分就是:特定场景的设置、文笔的装换技巧、故事要符合生活的常态。我的教学高度体现在: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善与恶,认识到善恶并无界限,善与恶正是正常人的一体两面。

这两节课是采用了同一个班级,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主问题,也基本是在同一个时间。但张老师的课思考的更深刻,对教材理解的更透。比如他对“突然”这个词的突破,对“他所见到的”这个短语作用的认识,都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有一点,他在课堂上的“张”与“合”既显示了他对课堂高超的驾驭水平,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课后,很多学生说:“听张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

                                                                       2017年05月17日

相关文章

  • 透过“窗”能看见什么?

    在河南上课期间,张原老师提议:我们用同一个班级,上同一篇课文试试?张老师是道中高手,但对于这样的“玩课”,我一直也...

  • 透过窗

    我不忍告诉你,我凄酸独坐在书桌前的心境,更不愿向你展示割舍时偷咽清泪的情况。 在这里,就在此时,在这清冷的月光下我...

  • 一扇窗的爱情

    我透过一扇窗 看见秀发明眸 白雪落在夜里 伊人独怜 感伤的都在梦里 梦外是晶莹的爱情 我透过一扇窗 看见秀发明眸 ...

  • 可爱的姑娘 我想送你一扇窗 透过那扇窗你能看到美丽的月亮 透过那扇窗你能听到清澈的湖水在荡漾 透过那扇窗你能想到遥...

  • 透过《简爱》,我看见什么

    在互联网还没有将我包围的学生时代,我也是个一天到晚手不释卷的书虫。在我的生命历程里,看过的书,包括经典名著应该不算...

  • 透过《看见》而看见

    柴静的《看见》出版于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在2015年,当时周围几个爱看书的朋友都已经看过了这本书,...

  • 透过《看见》去看见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便很少再阅读偏文学类的书籍。这次有机会读柴静的《看见》,是因为在图书馆里找书时无意间碰到,便顺手...

  • 阳光透过窗

    “晨光叫醒了风,风叫醒了树,树叫醒了鸟,鸟叫醒了云。云变成了雨滴,滴落在大海上,海水变篮了,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 一个小雨天 透过餐店的落地窗看见 许久未见的他

  • 孤独

    透过那扇窗,老人能看见天空 望着平板电脑,儿童能与游戏共舞 写着文字,能记录女孩的心事 谈着恋爱,变成了两个人的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透过“窗”能看见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cs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