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山》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

《那山》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

作者: 空白锦书 | 来源:发表于2019-12-07 22:26 被阅读0次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剧情很简单,高考落榜的儿子,不情不愿地继承父业:乡邮员,在路途中父子终于有了更深次的对话。

    父爱缺位在中国家庭特别明显。电影里的父亲,是一个乡邮员,常有几个月时间都在外地送信,父子之间几近无话可说,儿子甚至都不能喊"爸"。

    电影有点像公路片,在山里,稻田里,河道里,恬静的田园风光,青翠却无人烟的山岭石路,只有那父子二人,和一条狗"老二"。

    在这条路上,儿子也终于明白了父亲这个乡邮员的辛苦,以及他与各个村村民的深切羁绊和感情,老子也终于理解到儿子的情感需求。这是儿子老子互相理解的一条路,也是成长和传承的一条路。

    电影里的风景与我小时候印象的老家十分相似,但镜头下的画面多了许多的韵味和美感,仿佛都有一层诗意笼罩在上。

    《那山那人那狗》电影,还用很诗意的角度解读了山里人。

    儿子一路上跋山涉水,见识到了乡邮员的辛苦,心里也有疑惑

    儿子:“在这山里,走好几里路也见不到一个人,就是神仙也闷死了。”

    父亲:“什么呀,神仙能腾云驾雾。”

    儿子问: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父亲回答:"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

    母亲回答:"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穿在鞋里,舒服"

    除了亲情、传承和成长,我在电影里还读到了中国人民的幽默感和那股子"浪漫"的根子。

    即使在最最贫苦贫瘠的环境中,中国都依旧保有那种浪漫和幽默。当然贫瘠的土壤,也会生出许多畸形的花,比如迷信陋习等等。

    但这些个幽默和浪漫,是属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底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生活哲学的一部分。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提到的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分析。而中国人的"浪漫",得益于中国人性格中的敏感性!

    以下引用摘抄自林语堂的《生活的哲学》——

    中国民族性格的现实主义、梦想主义、幽默和敏感性的组成成分是——现四 梦一 幽三 敏三

    我用“敏三”去代表丰富的敏感性,这种丰富的敏感性产生一种对人生的适当艺术观念,使中国人很肯定地感到尘世是美满的,因此对人生感到热诚的爱好。

    不过敏感性还有更大的意义:它事实上代表一种近乎哲学的艺术观念。因这理由,中国哲学家的人生观就是诗人的人生观,而且中国的哲学是跟诗歌发生联系,而不比西方的哲学是跟科学发生联系的。这种对欢乐、痛苦和人生百态的丰富敏感性,使轻快哲学有造成的可能

    在另一面,我们用“现四”来代表浓厚的现实主义,这种浓厚的现实主义就是指一种安于人生现状的态度,是一种认为“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态度。

    所以这种现实主义使艺术家的信念变得更坚固,觉得这似乎朝露的人生,更为美丽。同时,也使艺术家和诗人不至于彻底逃避人生。

    有了这种文化和哲学,最后结果,就是中国人和西洋人成了一个对照,中国人过着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和儿童时代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行动;是一种不太重视智能的生活,敬重肉体也尊崇精神,具有深沉的智慧、轻松的快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气的天真,这些成了一种奇怪的混合物。

    所以归纳起来说,这种哲学的特征是:

    第一,一种以艺术眼光对人生的天赋才能;

    第二,一种于哲理上有意识地回到简单;

    第三,一种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

    最后的产品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农夫和放浪者的崇拜,这是可怪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山》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dp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