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1点半,可我却仍然难以入眠,也许是因为近日来熬夜的缘故,也许是下午喝下了太多铁观音。我的头脑在听了一番手机大提琴独奏的音乐后,就在亢奋的状态之中难以平复,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一种严重的孤独感向我袭来,这种孤独感带着焦虑,自我迷失以及强烈的有关人生意义的种种反思,疯狂地不比往日的攫住了我。我却无法清晰地将其道出,因为语境难以建立的缘故。一个人可以在自己内心创造出模糊的印象,可是用言语勾勒起来就难了,因为所谓情感,和精密的数学逻辑语言有着深刻的区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是人大脑中的命令,近似于一段代码。若是神经科学真的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可以解读出这么一种代码,显示人的脑区活动,神经元变化以及激素分泌水平。
我翻来覆去最终无法消灭脑子里的某种声音,外面下着雨,天气很舒服,一切的条件都那么有利于睡眠。我不可能用理性告诉自己什么“向死而生”的哲学,也无法用禅修的方式使自己获得宁静,甚至告诉自己”只有庸人才会被一些奇怪的念头折磨的睡不着觉“也是无用的。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压抑。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压抑存在,或是原因也和压抑无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所看不到的。每当我思考问题时,一个自我就跳出来用轻松的口吻说:你只不过是犯了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或之类的话,另一个自我又会说:你在和历史上的许多人一样陷入了精神的苦痛中,,这印证了你精神的复杂性,痛苦犹如美酒……我真的想那么痛苦么?我却也不爱那多数使人幸福的哲学,瞧瞧那背后的经济学数字,以及心理学案例,使人心动却怀疑。而哲学家信奉的那一套,又多数和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混迹在现代的各种思想变种,极简主义之类,或类似于每日感恩如基督徒,充斥着作者的良苦宣告,是那言语本来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编织,还是人早就失去虔诚?践行它们就如同走在水中漂散开的浮木上一样困难。大抵又会有老一辈的人物来教育,你们还是太年轻了吧。但是,解放了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再轻信于那些看起来很可信的唏嘘。而批判是什么,大多数人亦不会明白,而即便明白,也只是如从窝窝头到冰糖葫芦的世面上领略的上升,从一种简陋到到另一种简陋,由于第一层窗户纸的戳破,反而使第二层窗户纸的存在更不容易看出,人只在欣欣然之中。
一点四十打开电脑,穿着球服对着屏幕想写一些有意义的文字,正如大多数人想做的一样。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姑论各类娱乐财经新闻,朋友圈动态,微信小报之流已繁不胜繁。这是一个人人自以为有思想的时代,诚然,人们都有思想,自从16世纪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群众的独立思想呈爆发趋势,人们都开始解释上帝,并将许多伟大的思想变得平民化,或说平庸化。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一种维护性甚至宣扬一种不满于垄断被打破的思想状态。我因为嫌冷,在短球裤外面又套了一层长裤,这样的状态也就是思想的一种状态,即所谓臃肿。人们不加雕琢的思想是臃肿的,会更容易掺杂进自负和伪善的成分。而这样的危险,在历来的各种思想中都存在。所谓伟大的精神著作,另一面是”廉价小说“。而把严谨的态度放到一些思想的近处,就会发现它们越来越禁不起推敲,也越来越廉价,不论它们在第一眼看来有多么入目,听起来多么动听。但是,仍不可不提防的是,从一种思想走到它的相反面,甚至会比之原来的可能的偏见更深,也越加难以扭转,这便是虚假的理性在起作用。
那么,虚假的理性怎么能使人变得幸福呢?而知晓它的虚假又是那么困难,以至于稍有懈怠的人就早已在它的漩涡之中。对于思想做出评价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这可比用一个人的职业,薪水高低,不动产之类的来评价一个人难多了。
人在读书时,会找到与作者的共鸣,或是想象中的共鸣,或是被同化了的共鸣,但是人能很容易说出那种共鸣真正是怎么一回事来么?如同听音乐时那种振奋与陶醉,人们难以解释这种陶醉的具体深刻的原因,只知道音乐引起了某种情感,但要是强行为情感绘制出一副图画,那就显得处处牵强。人的语言向来是苍白的。强烈的感情冲动像盘旋的摸不清方向的风。假如认识是一副混沌的状态,且最终仍是一副混沌的状态,那该怎么办,人们会满意么。正如量子力学一般令人不那么心悦诚服地接受。赛博朋克描述了人工智能之下的几近精确的世界,可惜我觉得人们不会太喜欢被精确的方程所阐释,人们还是宁愿保留自身有关生命的神秘性,不论是性,爱情还是生命之意义,这些事物神秘性的存在将令文学永远不会消亡,而文学无疑是指引人心灵的罗盘。在科学家们探寻到心灵的本质之后,也许会将有关哲学的心灵理念相继推翻,但是这个世界的运作可能仍然要不可缺少地靠着人类心灵的理解力,尽管未来计算机会有着更强大的分析能力,但伦理道德之类的东西计算机未必能搞得清。但这究竟又玄之又玄了,究竟还是不可预测的,以至于深思这种问题都只能算是盲目且无用的。
而我的痛苦来源又是为何呢?时间已转值三点多。上一次到三点多才睡觉是一个几年前写情书的夜晚,而如今却与当初的幼稚截然不同,是另一种幼稚,包含令我不清楚的荒诞。刚才不知道碰了什么一下,突然所有的字都不见了,我吓了一跳,心中只在想,这下全白写了。可是,想来究竟,这些混乱的文字有多大的意义呢。换句话说,古今以来,那些自言自语般的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呢?时代变迁之后,哪些是变化且该变化的,哪些是未变化且不会变的呢?人们对事物的思索,大体上又逃不过先见,在精神病患者和衣冠整齐的学者之笔下,若是同样的语句,再进一步语境也一样,人之所视态度也不同。在严肃的事物上面,有时候崇敬和嘲弄是同样的肤浅的表现。
写到如今,我突然意识到,理解,可以算是一种幸福了,虽然这种幸福少的可怜。而且思索的越深入,这幸福越少,以致最终还会变成苦恼了。而开始人的意气风发全不在。人在初接触某事物时,可谓最”明白”,自信且能快乐着,像是有着好运且同时他人的崇敬也同时而来。然渐渐深入,被无知所折磨,人也就深深意味出虚无,虚无之下的充实,充实之下的虚无。这倒颇似道学,佛学。然此类事物若严肃来说,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相近之处,而其韵味,与吠陀也相仿。 佛是好路,可未必人人皆可走,也不可人人皆向之求索。从生理学来看,佛徒的大脑活动似乎经历了变化,可抑制从多巴胺的分泌中获取快乐。开个玩笑,假如发生颅内故障,也可促进人向佛修行了。诱惑之类,与感官相连。人是基因的奴隶,感官的囚徒。
窗外雨已经停了,室友鼾声早已不知道响了多久,是时才注意身体开始有些不舒服。自八月份关闭空间以来,颇多异思怪结,遵着一些说法删除了很多qq上不联系也不想联系的人,据说清理朋友圈可以节约时间,也许这种论断值得好好反省。人之相与,究竟相与何如,怕是难以专断。有时候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把双城记的开头搬过来也许也还是通顺,就像星座解释一样耐听。自在与自律,胡乱与秩序,真理和虚无,这是由浅入深的对立。是中庸么?问题的答案是中庸么?可中庸又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呢?灰色地带彷徨着数不尽的迷思,裹挟着千百年来历史中的生命刹那间就飞逝而去。人和伴随着人的职业,家庭,爱情……这里面哪一样东西可以永恒,除了文学的表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