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语文试题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次语文试卷的框架与前几年中考基本相似,整张试卷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四大块构成,每一块的分值也和前几年中考试题基本相似。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共28分,由六道小题构成。前两个小题照例是字音字形,每题两分,共四分。今年选取的词语都比较常见,没有生僻字。考查字音侧重于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考查字形时侧重于常用词语,比如天然气、水龙头等词语的写法。这些词语在专项复习和模拟考试的时候都曾经多次出现,学生应该能够得满分。
第三小题照例是古诗文默写,共3个小题,八分。与往年相比,直接性默写的比例变小,理解性默写的比例变大。八个连续的诗句中,只有两句属于直接性默写,其余六句都是理解性默写。第一小题考查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虽然是直接性默写,但由于出题的角度比较新颖(默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后两句),因此容易失分。第二小题考查的是《送东阳马生序》中解释作者不羡慕同舍生豪华生活的原因。第三小题属于同主题诗句的组合,分别考察了《夜雨寄北》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第四小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和往年相比,既有相同又有创新。相同之处一是都是二选一的考查形式,二是和往年一样,考察内容涉及到《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创新之处一是在简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之外,还要求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这就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考,从书中读出人生道理来。创新之二是在考察名著的时候,引用了名著的插图,这是近几年中考中第一次让插图走进试卷。试题选了两幅插图,一幅是《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大十字架上用刻痕来记录时间,另一幅是《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被小人国俘虏。根据插图讲故事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为学生以后的名著阅读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五小题是补写句子,共四分,所给的语段是说明性文字,很明显的关联词语作标志,因此难度不大。
第 六小题属于材料题,分值比较大,共八分。和往年中考试题相比,创新之处是引入了国学经典《荀子》、《论语》、《韩非子》和《管子》中的文言句子,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材料内容则围绕“诚信”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课程性质。从考查形式上来说,第一小题要求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结论,体现了语文课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除了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之外,还考查了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共28分,包括一篇记叙文阅读和一篇议论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父亲的长笛》仍以传统的亲情为主题,四道小题,每道小题4分,共16分。与往年相比,题型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一题考查的是概括故事内容,只是多了一个“从父亲的角度概括故事”的要求。第二小题属于赏析语言。第三小题要求根据文中语句揣摩人物心理,考察的其实是文中人物的情感。第四小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四道题分别考察了内容、语言、情感和人物,从而体现了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议论文阅读《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则更是突出了语文课程在“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中的作用。文章中说,“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我们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这些热情洋溢的论述语言,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
从考查内容上看,三个问题分别从提取信息、论证思路和补充论据的角度来设置。第一题要求学生逐条概括“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其实是在考察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二题要求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理清文章是怎样写的。第三题则给了两则材料,问学生这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做哪一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考察的是围绕论点补充论据的能力。这篇12分的议论文阅读,充分体现了语文课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的要求。
第三大题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赏析。其中文言文阅读共10分,考查的是《岳阳楼记》,比较阅读是王土性的《广游志》。考察形式和往年中考相似,第一题照例是考查文言字词的意思,与往年相比难度稍微有所下降,只是考察了四个词语的意思,让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第二小题照例是将重点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三小题考查的是课内语段的理解,问“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最后一个小题考查了课外文段的写作手法,并与课内语段进行比较分析。四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课标“”诵读优秀诗文,能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来设置。
古诗赏析考察的是李白的《行路难》,共两个小题,四分。考查形式与往年相同,一个是赏析诗句,另一个是考察诗句蕴含的哲理。这两道题难度不大,却最能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一块儿是作文,照例是二选一,第一篇是命题作文。与往年相同,这篇命题作文也是以“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文体上倾向记叙文,要求学生选择鲜活的事例来展开成长话题,体现我的成长足迹。学生在写作时,除了要写到“最懂我的那个人”之外,还可以用铺垫手法,写一写那些“不懂我的人”。
第二篇材料作文则有所创新。往年的材料作文大多用寓言式材料,今年的材料则是文言句式,而且有完整的释义,学生在审题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用古人名言的方式,既表明了题意,又增厚了试卷的传统文化分量。与往年材料作文寓意理解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今年的材料寓意非常集中,通过抓关键词“省察自己”、“小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
纵观整个语文试卷,即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又有对民族自豪感的弘扬,既体现了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的人文情怀,又紧扣“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课程性质,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