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界神话——加多宝

作者: 木子如磐 | 来源:发表于2016-05-27 19:07 被阅读128次
尾随而来地产广告

近两天,加多宝和王老吉的一则广告引发了无数企业的追捧,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包括杜蕾斯、杰士邦、东鹏陶瓷等大品牌纷纷推出类似广告,传播力度空前。

就笔者所在的房地产行业,大到招商地产、保利地产、碧桂园,小到长信、富林等本地开发商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整个朋友圈。

姑且不去评论加多宝和王老吉这次的营销会给其公司收益带来怎样的效果,仅从尾随而来的各种类似推广,就可以看出,其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有多大。

作为营销人士,不得不佩服加多宝的推广手段。无论查看什么时候加多宝的广告,都以其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吸引众多客户。

“怕上火,喝加多宝”、“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中国每卖出10罐凉茶,7罐加多宝”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平白直叙,无任何拐弯抹角,像一个单纯的、毫无心机的儿童随口道出,但其效果却远胜于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苦思冥想几天几夜想出来的广告语要好得多。

首先,从受众的接受度来讲,平白、直接的广告语最容易记住。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们只能记住10%听到的内容,20%阅读到的内容,而简直易懂的文字信息,被记住的可能性可占30%以上,换言之,越简单,越容易被记住。尤其是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各种大小信息充斥市场各处,如果没有直截了当道出问题关键,很快便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麦当劳曾经有一则新年广告是这样子的——“思念是一种甜”,矫情、抽象、不知所云,甚至不明所指何物,如果没有打上麦当劳的品牌logo,估计很多受众都难以得知是麦当劳广告。相比之下,类似于加多宝“怕上火,金罐加多宝”这种直白的广告语更被受众接受、认可。

其次,从传播的广度和力度来讲,简单、通俗的广告语到达性更强。有这么一个笑话:

某地方在选代表,选举人对所有候选人的大部分信息几乎一无所知,很多选举人只能根据名字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选举的最后,一位名叫“黄飞鸿”的女性当选了。

很显然,之所以黄飞鸿会入选,无非是因为这个名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这么一个稍微有点熟悉感的人作为代表。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笔者所在的文学系有很多同学抱怨过《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但绝不是因为外国文学的发展比中国文学史复杂,而是因为外国很多人名往往是一长串,几个字连接在一起,明明史实内容已经记住了,但人名却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拼凑才勉强记住。

譬如,苏联文学创始人高尔基,全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马克西姆·高尔基只是他的笔名。估计,也因为自己的名字太复杂,才给取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名字。

人名如此,广告语自然更不用说。有多少人能够记住一连串含蓄、模棱两可的广告词?

曾经,有个业内人士说过一句话,令笔者印象非常深刻——成功的广告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直白,一看就明白想表达什么内容的;另一种是费尽脑汁,想上几年都不明白的。

如果按照上述这种说法,大部分人都没有达到,能够想出让人想几年都想不明白的那个层次。既然如此,就普通大众而言,好的广告语无疑是直白、通俗的无疑。

加多宝一直以来被视为营销界的神话也不是没有原因,单从其营销推广的广告分析,看似简单,但其一语中的所包括的高度非一般企业所能及。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份加多宝与王老吉官司案虽说万众瞩目,但也安然度过,不得不说,与其内部所坚持的某些常人不能比的手段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营销界神话——加多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lf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