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更被尊为元圣。他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摄政只有七年,然而,就这短短的时间,不仅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直到现在世人仍经常聚集于周公庙中顶礼膜拜这位伟大的先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精锐之师以摧古拉朽之势攻向商都朝歌,商朝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讨伐东夷,短时间内无法返回朝歌,商王纣临时组织起数十万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前线。战争刚刚开始,他们便纷纷倒戈,战火迅速卷向了朝歌,商王纣被迫自杀。统治时间长达六百年的商王朝宣告结束。
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为了稳定局面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并不放心,所以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号称三监。显然,三监就是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的。然而,这种监视的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回到镐京的周武王夜不能寐,该怎样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这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周武王短时间内并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满了危机。周武王为此一直深感忧虑,克商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行将不起。
周武王病重期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诚地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病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将祭祷的策书装在金縢之匮中,并叮嘱左右不要说出去。在当时的观念中,这样的祭祷无疑是要印验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当中,周公无论品德还是才干都最出众,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灭商后,周公虽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将他留在身边处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然而,没过多久武王去世了。
周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其实周武王临终前希望传位于周公,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显然,在周武王眼里只有周公才能完成稳固这个新王朝的艰巨任务。然而周公并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诵即位,自己以摄政的身份处理国事。
周公没有接受周王之位,就是希望以稳妥的方式统揽大局,使周王朝尽快克服危机走入正轨。然而,事与愿违,周公面临极为严重的怀疑和叛乱。周公摄政的消息传到东部地区,同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非常生气,他们在商王纣之子武庚的挑拨下,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流言像火苗一样乱窜,就连最信任周公的召公也起了疑心。在周朝,召公的地位仅次于周公,二人同为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周公必须说服召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历史片段一直是陕西岐山皮影戏中最经典的曲目,戏曲中的唱词全部来源于古老的典籍《尚书》,《君奭》篇中记载的周公说服召公的答辞。在这篇答辞中,周公向召公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局面,说明自己之所以接受摄政的原因,指出只有他们二人合力辅佐成王竭尽全力,才能成就周文王奠定的基业,治理好周朝,召公最终理解了周公。
真实的历史同样充满激烈的戏剧冲突,周王室内部仍然暗潮涌动。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对周公充满了戒备,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都城退避到东方。然而,外部的管叔、蔡叔并没有因此停止行动,他们继续与商王纣之子武庚等商朝遗民势力联合。由传布流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起来响应的还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大小方国。它们原本同殷商关系密切,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这队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大敌当前,周公非常着急,可是如果不消除周成王的怀疑,他又无法回镐京应对危机。为此,周工作《鸱鸮》之诗给周成王,诗中以‘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表达自己担心周王室被毁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识到,周公之所以摄政的真正原因,他们消除了疑虑力促周公复出,来收拾这个乱摊子。然而周成王仍对周公身怀戒备,这时,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天灾伴随着人祸,这年秋天谷物丰收,还没有来得及收获,天上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稻谷都被吹倒了,有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周人非常恐惧,按照当时的惯例,周成王准备举行仪式占卜吉凶。这时他听说了武王病重时,周公曾祷告先王,自己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的往事。于是开启金縢之匮,果然取得了周公的策书,周公对周王朝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化了周成王。他彻底消除了怀疑,留着眼泪说,‘周公勤劳王家,是我这个小子无知,如今上天动威,彰显周公之德,我亲自迎周公回来。’相传,当周成王到了郊外迎接周公时,天下起了雨刮起了反向的风。先被吹倒的稻谷都重新站立了起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不过历史上的周成王,最终还是决定和周公一起去面对王朝的第一次大危机。
公元前1043年,周公重新摄政后仔细权衡了形势,决定亲率大军开始东征。此后,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在损失大量的军力财力后周公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罪过较轻的蔡叔被流放。周公还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将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周王朝重新归于一统,举朝欢庆。然而凯旋的周公,并没有胜利的喜悦。他不能不意识到危险其实远远未随战火而去。殷商遗民在数量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按照旧制他们依然生活聚集在一起,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更有野心的新首领呢。而亲近殷商的大小方国,如不被很好地控制,同样会成为巨大的祸患。更为关键的是管叔、蔡叔的反叛暴露了新生的周王朝内部有重重隐患。旧的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急需一整套更有效的能够使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办法和制度。
山东曲阜,不仅是孔子的故乡,也与周公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周公庙与岐山周公庙同样闻名于天下。山东之所以有周公庙,是因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周成王将周公长子伯禽分封到山东曲阜作鲁候,随之而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商朝遗民。最庞大的商朝遗民如何统治,不仅是周武王在世时最大的难题,也同样成为了周公东征后无法避开的难题周公试图通过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移民政策,使得周公实行的分封制与以往的分封制有很大的不同。
今北京西南房山区的琉璃河地区的西周燕都博物馆,专家指出从1973年开始,考古工作发掘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墓葬、居住遗址和城墙遗址。1986年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座西周初年的大墓M1193。墓葬在发现时已被盗掘,所幸留下了两件铸刻着同样铭文的青铜器克罍和克盉。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封召公长子克为燕候的事情,证实了这里就是西周初期所封的燕国所在。克盉的铭文一共43个字,大概的意思是‘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共享,命克做燕地的君侯。’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成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统治。燕国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晋国(初封今山西翼城县)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卫国(今河南淇县)周公将弟弟中最贤能的康叔分封于商朝朝歌所在地,令其统治殷民七族,称为卫国,目的就是在原来的商民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齐国(今山东淄博)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微子庙,微子本是商王纣的庶兄,素有贤名。曾多次劝谏商王纣停止暴行均不被采纳,后来避祸外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距离微子庙不远处还建有微子墓。周朝建立后,微子主动归顺,他品行高尚,不仅受到周王朝的信任,也在商朝遗民中拥有巨大的威信。周公东征后,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令其统治一部分的商朝遗民奉其先祀,并保持其原有的风俗。周公分封微子有效的缓和了商朝遗民的对立情绪,使其更好地得到控制。(宋国为商民发源地)
然而在周公的分封中,微子并不具有代表性。事实上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式,建立经过精心设计的政治格局。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称‘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鲁、卫、宋、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
大量的殷人被迁到了宗周镐京附近,把他们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封诸侯,分给了卫国、鲁国、晋国一部分殷商的旧族。也就是说,一方面把他们打散迁离旧地,在新的地方安置下来控制起来直接监视,第二个方面是允许他们做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充分发挥他们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部的控制,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时,又采取宗法制。通过加强血缘等级关系来加固着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
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他们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而小宗又统于高一级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此建立起非常有序稳定的宗法体系,将周王室内部的人心紧紧地凝结在一起,这就是家天下的兴起。
与此同时,周人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的诸侯国通婚,周王室和异姓诸侯国之间就建立起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在有周王后称呼的铜器中,王后几乎就是姜、姞两姓,表明周王室与这些诸侯国世代通婚。通过联姻异姓贵族因甥舅关系也被纳入了周人的宗法体系,周朝通过封建亲戚家国同构使整个国家结构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在西周金文中,西周的都城镐京,又被成为宗周,通过宗法制血缘亲疏关系被成功地引入政治领域,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分封和宗法制度相辅相成,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国家控制体系,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他们不再是小邦周,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终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周王朝的制度建设还在继续,商朝遗民仍是周公最关注的,即便已经通过了移民等方式将他们分散开来,但商朝遗民的数量仍然庞大并不让人放心。在周公看来,周朝原先的都城镐京显然有些偏西,他要在天下的中心另建一个都城,以便更好的安置与控制商朝的遗民管理四方各国。经过实地考察和占卜,周公最后将地址选定在洛水北岸,营建新都洛邑。将它作为周朝的东都,与西部的镐京相呼应。
何尊,真品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正是周公摄政的时候。何尊的底部铭文共12行铭文122个字,详细记述了在洛邑营建东都的整个过程。其中,铭刻的金文中竟然发现了‘中国’二字。
洛邑,正是周公心目中的天下中心。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东都洛邑营建成功,其规模宏大。洛邑建成后,周公将商朝的遗民集中到这里管理,把商朝的祭器,接受天命的象征物九鼎迁到王城,使其正式成为天下政治的中心。周公还将其命名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国大业,最终完成。
成周城洛邑是中国第一座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都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这座三千年前的古都,逐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众多的祭祀建筑成为洛邑最显著的特点,它既有祭祀上天的丘兆、祭祖的太庙还有祭土谷神的大社等等,然而在所有的建筑中,周公最重视的还是明堂。成周洛邑的落成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在周代明堂的设置呈亚字形,当中有五间内室,四周都是厅堂,外面有四方形的垣墙。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大门,这里是发布命令和朝会诸侯的所在。洛邑建成后,周公大会诸侯,第一次宗祀文王,其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据说,那时有一千七百七十几个诸侯,都恭敬屏息、弦歌奏乐、称美先王。
第一次在明堂宗祀文王,其意义显然不至于祭祀典礼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各诸侯国了解礼乐。此时,周公精心设计一个更为伟大的工程,正在悄然无声地开始实施,它将彻底改变周朝,改变中国,并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这就是周公创造性地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
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由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凶礼构成了五礼体系。对于庶人以上的每个社会成员,其人生行程的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礼仪及其明确具体的要求与细节。严格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与践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周礼的核心价值是,明贵贱、辨等列、即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礼仪文明之邦,这正是周公最希望实现的理想。
周礼中的士官礼,原本是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周公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在庄重而颇为繁琐的礼仪中,孩子从此成为成人。他被赋予了更多的尊重,也将承受更大的责任。祝词中多次郑重地告诫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仪,好好慎养你内在的德行。亲戚们都在场,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这种礼节的形式,虽然在后世有较多的变化,但礼仪中强调成年男子成就美德,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却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在。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成为中国社会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周礼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具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周礼的诞生,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治、德治。
与礼相伴的是乐,乐由中出、礼由外作,礼讲稳定、乐讲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周公制礼作乐,旨在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和谐之美,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符号的时代。
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那种暗潮涌动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在汉朝人所作的《尚书大传》中,称摄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由此周王朝已稳如磐石。当周王朝进入正轨后,周公实现诺言还政于周成王。
还政三年后,周公重病而亡,临终前嘱咐,我死后埋葬于成周,我始终是成王的大臣。然而,周成王将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周成王特别允许周公的长子伯禽在其封地鲁国用天子礼乐来祭奠周公。鲁国一直是礼仪最为昌明的所在,在这块土地上,在周公去世数百年后,孔子诞生。面对春秋之世,礼崩乐坏,孔子积极主张克己复礼,他所遵从的礼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他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影响跨越千年从未消逝。作为中华文明的创设者,周公在华夏子孙心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三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先祖,他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他所首倡的明德、慎罚、保民的德治思想和他所创造的礼乐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潜移默化的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