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号,正在实验楼开高考考务培训会,去年毕业的孩子发过来一张照片。
我一看,这不是去年今日此楼中我们在实验室上自习的情形吗?照片上的我正食指点着讲台下,一脸严肃。
不知是哪个捣蛋鬼,偷拍下了这曾经让我万般纠结的过往。
我记得去年高考前大概一个月吧,有的孩子开始紧张,情绪波动大,有的开始拿着校服本子的,到处找老师签名。
我马上意识到,高考,让他们畏惧;离别,让他们伤感。而一旦这两个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很有可能成为他们考前良好状态的最大杀手。
有个高考状元说“高中学习其实就像捯线头一样,是一个平淡而水到渠成的过程,忌讳有大的起落”,我深以为然。
我们常常把考前阶段比做马拉松比赛的最后冲刺,那么稍有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马拉松最接近终点的状态,应该是在原有节奏上继续保持紧张的惯性冲刺,一下子放松只会打乱节奏,消磨斗志。
笃定这一点,我明白作为老师,作为他们精神的引领者我该做什么。
第一,当几乎所有老师都在教学生怎么放松的时候,我却给他们讲紧张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教他们保持适度紧张。
一个心理素质很不好的孩子成绩起伏很大家长也担心,他苦着脸找我说“紧张怎么办”,我说“紧张就对了啊,全国这么多考生只要想考学的哪个不紧张,很正常啊,再说适度紧张才能帮你集中注意力,出色发挥啊”。这个孩子的目光我感觉当时怀疑闪过,然后就是释然的光彩,就像一个一直认为自己有病的人,忽然确定这些反应原来是正常的,他一下子反而卸掉了包袱。最后高考这个孩子破天荒考了班级第一名。
而那些本来就心理超强大、想打着“放松”的招牌偷一下懒的家伙们,自然也就不能得逞了。
第二,我禁止他们跟告别有关的一切行动。理由很简单,考试之后还有无数次返校时间啊,多少别告不完,而且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人人都可以“天涯若比邻”啊,我照样说得很轻松。
当别的老师热情地给孩子们签名,我却一概拒绝;当班上有嘴贫一点儿的学生要找我合影都被我骂回去;当高考前天的晚自习别的班告别晚会,而我正襟危坐漠然不动……我就像一个灭绝师太,拒绝回应孩子们那所有不舍的温情。
可是,谁又理解我内心的纠结!
带了两年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已成为习惯,突然一下子要曲终人散,我心里又何尝不难受呢?
最后那几天在学校绷着,回家电梯门一关上就泪流满面;学生最后一次布置考场然后撤离到实验楼,我躲在年级组抹眼泪;六号七号的晚自习,我就那么坐在前面看着一张张低头忙碌的面庞,百感交集……
“你们再看看卷子,老师再看看你们”,今年从微信上看到这句话,昔日的情形再现眼前。
有人把它说出来了,感动学生一辈子,我却把它憋在了自己心里,八号学生走,九号我就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协和医院。
今天,我的学生发来这张照片,说“老师,时间真快,一年了”。我知道,高考让他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和老师,这是一个感恩的孩子。可是,他们看到网上那些高考前动人的离别感言,会不会怪自己的老师太冷血太无情呢?会不会觉得自己的高中因为少了这考前告别而小有遗憾呢?
我啊,无论如何,还是欠了毕业的孩子们一句道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