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慕路斯大帝》是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四幕历史喜剧。在这部剧作中,迪伦马特把他荒诞派的喜剧天赋展示地淋漓尽致。《罗慕路斯大帝》讲述的是一个处心积虑要毁灭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最后发现,残暴的君主并不会因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重复以往的经历。那些看清历史走向的人,尽己所能,能适时拯救人们就足够了。
在后记中,迪伦马特说明罗慕路斯是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十六岁登基,十七岁退位。而在迪伦马特的剧作中,罗慕路斯执政了二十年,他有一个他不爱的妻子和一个处在恋爱中的女儿。
在第一幕中,骑兵队队长史普里乌斯带来前线战报,却被罗慕路斯的随从侍臣阻拦不得觐见。观众本以为这是官僚系统人浮于事造成的贻误战机的决定性错误,但后面我们看到,罗慕路斯并不对前线战况有任何担忧。罗慕路斯大帝热衷养鸡,并为他养的每只鸡以帝王名命之。在日耳曼人即将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罗慕路斯大帝悠闲地吃着早餐,和侍臣们讨论鸡下蛋的情况。
这一幕里,观众很容易产生罗慕路斯大帝时昏君的错觉。一位英明的君主怎么会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弃全国人民而不顾,还去过问鸡的产蛋情况呢?迪伦马特在这一幕里塑造的罗慕路斯大帝绝对算得上一个最最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毫无斗志的君主。这个市侩的君主,几乎出卖了整个西罗马帝国,但我们在他拒绝裤子工厂主凯撒·鲁普夫意欲迎娶公主这件事上,又看出罗慕路斯似乎坚持着某些原则。
无论如何,在罗慕路斯周围的人看来,在他的士兵们看来,他都是个毋庸置疑的弃罗马帝国不顾的昏君。
在第二幕中,迪伦马特塑造了一个罗马帝国的英雄爱弥良,他被日耳曼人抓去受尽拷打和凌辱,却绝不背叛罗马帝国。他是罗慕路斯女儿公主蕾娅的未婚夫,在后面我们会看到罗慕路斯视他为儿子。爱弥良知道裤子工厂主鲁普夫可以拯救罗马帝国,但条件是蕾娅嫁给他。爱弥良似乎毫无痛苦或忧郁就劝说公主蕾娅嫁给鲁普夫——愿意出钱和日耳曼人媾和的裤子工厂主。
迪伦马特塑造的爱弥良在某种程度上绝对时国家英雄,但这位英雄是以牺牲个人情感成就其国家层面的雄心壮志。他爱公主蕾娅(就算他真的爱蕾娅吧),蕾娅也爱他,并苦苦等了他三年。然而,为了罗马帝国,为了这个国家,爱弥良牺牲了个人情感。爱弥良很为此自豪,他心怀着对罗马帝国的无限忠臣和热爱。
在第三幕中,罗慕路斯大帝众叛亲离,他道出了处心积虑毁灭罗马帝国的真实心理。罗马帝国原本是个理智昌盛的帝国,但慢慢沦为暴虐侵略的帝国,到罗慕路斯大帝,他想废弃这”建立在自己的和别人的儿女们的尸体之上,建立在无数牺牲者的骸骨之上“的宝座,他说:“我已经存心把你们所要保卫的祖国置于死地“。
罗慕路斯荒废政绩、不问朝政二十年,不是为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是要毁灭掉残暴的罗马帝国。迪伦马特在这里让罗慕路斯的形象大幅度扭转——罗慕路斯确实不是个合格的帝国君主,但这个帝国如果充斥邪恶,那么一个邪恶帝国的意欲毁灭帝国的、不合格的君主显然是善的,而那些企图保卫这个邪恶帝国的朝臣、英雄,显然是错误的、邪恶的。爱弥良的英雄主义悲剧正在于此——他以他高度的爱过热忱企图保卫一个邪恶的帝国,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爱情。
在第四幕一开始迪伦马特告诉我们,虚伪的皇后及众臣在逃往西西里岛的中途中淹死了,其中包括罗慕路斯的女儿蕾娅和她的未婚夫爱弥良。实际上,在爱国者中,迪伦马特又将他们呈现出不同的两种类型:爱弥良式的,真诚而迂腐的爱国者;皇后或者东罗马帝国皇帝泽诺式的,虚伪的爱国者。前一种爱国者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爱国家的卑劣,赤胆忠心,愚忠到死;而后一种,在讲求道理中,在一切保存自己及自己崇高爱国热忱的话语权中表现爱国热忱。迪伦马特对后一种爱国者的讽刺不仅是指向盲目爱国本身,更是对虚伪的人性的深刻剖析。
这一幕的日耳曼统帅鄂多亚克和罗慕路斯互相谦让,着实让人觉得幽默、讽刺——两个征战对垒国君,却都喜欢养鸡;他们都不想做帝国皇帝——罗慕斯大帝是因为儿女以及爱弥良都葬身海底,他觉得自己不该苟活于世;日耳曼人鄂多亚克觉得他的登基即意味着成为侄儿的敌人——他的侄儿有着弑君篡位潜质。
通过这四幕,迪伦马特讲述了一个戏谑且讽刺的喜剧,台词颇为搞笑,个中道理,有心者自然能慧眼识珠。只是这样的好剧只能读读剧本,舞台上想得一见,恐怕难得,毕竟,舞台剧本身就是小众艺术,而荒诞派的迪伦马特在普通观众中更不是名气很大,所以,想在舞台观其诸剧演出,必是奢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