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的讲课中,课后习题是比较能反映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的,一般我们在复习课的时候,是要一道道再详细过好几遍的,确保对课后题掌握牢固,在朱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单元设计策略》一文中,朱老师对比了一篇课文的沪教版和苏教版的课后题,他得出结论,沪教版的课后习题可以直接转化成教学环节,更易操作,解读好的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1.教材解读前的准备
要解读好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先研读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落实途径是教表达形式。
在这些任务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常被教师忽略的。通常,大家都认为数学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学科。但实际上,由于一些孩子的数感不佳,数学未必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语言学习却能提升所有孩子的思维能力。如何做呢?让孩子从小养成通顺规范地说话的习惯。如果说不通,就慢慢教,示范,训练。让孩子养成规范说话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最有效最后简便的方法。
2.教材解读的策略
语文教材以单元的方式编写,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有的以课文内容或思想情感为主线,有的以语文知识能力为主线。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策略有以下这些:1.明晰课程的年段要求,2.了解单元学习目标,3.理清课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4.关注课后习题的设计,5.兼顾课程与儿童的细读文本。这并不是说老师解读出来的文本内容都要教给儿童,教师需要具备儿童意识,基于儿童学习我语言的规律和自己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点。教师解读课文是一种职业化阅读,这与一般读者的阅读是很不同的。所谓职业化阅读就是指教师要将解读出来的信息自觉地放在课程标准前一一比照,然后确定教学内容。
关于教师的职业化解读,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在读文本时,是可以判断出来一篇文章的文体、结构、中心、关键句子、过渡,甚至是词语的替换有哪些不同效果,这都是一种职业解读,就像医生看扫描单子了解病人的发病部位一样清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长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种能力需要自己在不看教参解读的时候,自己事先独立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