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的门槛与借口

读书的门槛与借口

作者: 金汐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9-24 19:22 被阅读0次

    叔本华曾把读书获得的愉悦归为一种高级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是来自于及时性反馈,如游戏所得的愉悦,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甚至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

    人性的弱点之一:太轻易得到的东西总是感觉少了些乐趣。

    比如游戏、刷短视频这类轻松的娱乐,即使算法推送的内容都是自己喜欢的,游戏也没有时间限制而尽兴玩耍,到一定程度之后得到的是精神上的疲惫和若有若无的空虚。

    这一点很多学生在漫长的暑假接近尾声的时候别有感触。

    读书、健身、学语言这类需要一定努力的行为则相反,开始和坚持的过程是痛苦的,而一旦完成,则有一种满足感的愉悦。

    不是所有书都能给人带来所谓“高级的愉悦”,书也分种类,往往带来的愉悦程度和阅读难度呈正相关。

    然而人性天然是追求享乐的,能坚持一个习惯的条件之一就是及时反馈。

    这就导致了那些特别需要思考的、阅读难度很高的书,人们往往很难坚持到最后,无法收获最终的愉悦。

    吊诡的是,很多书是有门槛的。

    越多人能接受的书,阅读门槛越低。

    所以叔本华毒舌地说,如果一本书很多人都推荐,那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读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一本书只要有明星站台推荐,大概率是读起来毫无难度的“鸡汤”。

    有意思的是,人们都知道健身需要门槛,要循序渐进。一个不锻炼的人不能一上来就和一个健身达人做同样的项目。

    因为健身器材明确标注等级、重量,到某个重量推不上去、举不上去是很明显的。

    读书表面上看是识字就能读,这让很多人忽视了读书的门槛。

    诚然,很多书人们读不懂是书写得不通。

    但有些经典,读不懂,则很可能是读者的问题。

    豆瓣读书上对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个低分评价,理由是他读不懂。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只是语言、结构上的典范,更多是内容上对人性洞察的深刻以及情怀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思想上的深刻决定了这些书的语言不可能通俗易懂。读这类书,不只需要逻辑、耐心,还需要经验阅历。

    没有一定人生经验,就很难欣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作品,甚至会觉得冗长而不知所云。

    十几岁的时候,可能把《红楼梦》当成爱情小说,只看宝黛的爱情部分。

    二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喜欢读众姐妹的部分,那些诗社啊、拌嘴啊,都充满了青春的美好。

    再后来那些之前非常讨厌的丫鬟婆子小厮的部分也能读得津津有味,果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经典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常读常新。

    可悲的是,人的精力和阅历往往不可兼得。

    这几天看综艺节目和晚会,为林子祥的表现折服:很难想象《敢爱敢做》这样高难度的歌曲,老爷子在74岁高龄依然全开麦现场原Key拿下。

    看林子祥其他的综艺演出,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处理歌曲越发细腻,感情与年轻时候相比更丰富。

    很多歌手的悲哀在于年轻的时候本钱好,靠着嗓子就能吼出名堂,不太琢磨情感表达,爽就完事。

    等到有了些阅历,能够深度诠释某些歌曲了,却因为倒嗓而力有不逮了。

    对歌手来说,技巧和阅历似乎不可兼得。阅历无法速成,只能积累,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护嗓子,尽可能让技术保持更长的时间,跟上阅历的积累。

    阅读也是一样,当有了一定人生经历可以读那些“难”读的作品了,却又没了时间。

    或者说,有了更多借口。

    很多时候“老”成了懈怠和混日子的借口。

    “老了脑子不好用了”“老了代谢慢了胖了”,总之,什么都能归于老。

    然而科学研究表明,年龄的增长对人的代谢的影响,完全可以用运动抵消掉。而岁月对“脑子”的侵蚀,比不上“不用”对脑子的损害。

    脑子“越用越聪明”,“老了脑子不好用了”的真实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老了就不用脑子,所以才“不好用了”。

    同样的借口还有工作、孩子、家庭。

    同事曾经抱怨孩子总玩手机,不能专注写作业。我问Ta那孩子玩手机的时候你们夫妻在干什么呢?Ta想了想,说,也在玩手机。

    人们常常追求财务自由、工作自由,等等。

    其实读书也有读书自由。

    只有上学的时候才有读书自由,那个时候“读书”似乎是唯一“正事”,具有相当的正当性。

    工作之后发现,能找个无人打扰的一小时,深度阅读一本好书,是很奢侈的,就更难奢谈读书自由了。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其实读书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用处,无非是收获一种高级的愉悦,跟人类思想史上那些伟人距离更近一点而已,无他。

    就跟旅游、创业、娱乐等等一切精神性活动一样,没有也无碍于生存。

    只是人有追求现状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的权利,而实现另一种可能性的前提在于认识到其他的可能。

    如今分工精细的工作中,每个人都是螺丝钉,人们更多的是遵循公司的文化、制度,养成公司的思维方式,少有具有逻辑性、独立的思考。

    人们总说“屁股决定脑袋”,实际情况是“屁股”还没有坐在那个位置上,“脑袋”已经先行为那个位置的人着想了。

    在一个环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是很难的。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导论结尾说,“我宁愿一点都不信,也不愿不经过审视的相信。”(I would rather not believed at all than be believed in such an uncritical way.)

    可是“审视、批判地相信”(uncritical way)是最难的,人们经常人云亦云而不自知。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就提到一个现象:人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以为是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是他刚从报纸上读到的或者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不加反思地就占为己有了。

    既然人们会不经意间吸收别人的思想,为什么不跳得更高,去攀登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高峰呢?

    在简书陆陆续续写了几年,虽然没间断,也确实感觉借口越来越多了:工作、过节,连天气都能变成不读书的理由~

    于是决定将自己零星的想法写成读书笔记,勉励自己,也期待过程中能偶遇知音。

    过往文字中零星的回复总让人感动:即使在短视频统治的时代,依然有人热爱文字,喜欢文字后的温度。

    那就一起坚持下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门槛与借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wz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