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表格可视化的逻辑,首先要明确的是:做表格的目的是什么。我理解的:表格是为了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以支撑我们做下一步决定。那么,表格所呈现的内容,一定是思考分析的逆向过程。思考分析的逻辑是先收集所有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删选分析,最后得出结果。所以,表格可视化的逻辑需要先呈现思考分析的结果。
就用我今天做的一个表格来说明一下:
天猫入驻类目分析表(第一版)做这个表格,我是想要说明最适合我们入驻天猫的类目:服务定制和居家礼品暂不招商,而可以考虑的类目是:居家日用和节庆用品。但是这个表格呈现的逻辑和我思考分析时的逻辑是一样的。这个表格给其他人看的时候,会比较费劲,因为重点内容虽然用显著颜色去突出,但是逻辑和位置不对,阅读起来非常麻烦。
优化了之后,就是下边表格呈现效果:
天猫入驻类目分析表(第二版)第二版是优化后的表格,就是把想知道的结果直接呈现出来,而不是按着思考分析的逻辑去了解表格内容。并且,最适合的两个类目进行了细分品类的罗列,这样更直观的看出来:这两个类目中,白色字体标识出来的是和我们产品相匹配的子类目,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类目更适合,而不是其他。
回过头来,思考当初做表格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就知道以后表格如何进行优化。首先,先明确最匹配的类目是什么;然后看天猫不限制入驻的类目有哪些,是否有最匹配的类目;然后,再选择最适合的类目。这样的逻辑是思考的逻辑,而表格所呈现的视觉逻辑应该是最终的判断,即最匹配的类目是什么,最适合的类目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
这些文字其实是上周编辑好存的草稿,由于拖延症一直没有发出来。前两天看到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谈了对成长的理解,觉得是一套很真实可copy的方法论。“快速进步的方法:每天对所做的事、所遇到的人、所产生的想法进行复盘总结,然后和一个高段位的聊天、分享。如果哪天发现跟他聊天都没劲了,恭喜你,成长了。如果越聊越有意思,恭喜你,你们一起成长了。”——BY Miss王
同样,关于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我也好久没更新公众号了),我也继续实践着Susan的方法论,每天坚持在简书记录每日的思考,然后每周做一个复盘就是本周的公众号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