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是近些年很火的韩裔德国哲学家,《倦怠社会》是他在2010年进入大众视野的第一本书,薄薄一小册的哲学小品,kindle上每次翻页都能引起进度百分比的变化。
我对哲学不甚了解,书中对先哲理论的引用与驳斥,甚至大段大段文字,坦诚说很多没看明白。在看明白的部分里,都是对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剖析。
近来也真有愈加疯狂的趋势。中美不知道会怎么样,经济增速是眼见下来了,人与企业突然都不好过起来,劳资矛盾也层出不穷。
但为什么一定要高增长呢?甚至不是负增长,不是停滞,只是增速放缓,就让很多在急速飞奔中不被注意的矛盾藏不住了,纷纷发作起来。
福柯曾将当时的社会定义为“规训社会”,以否定式的“你不可以”为代表,统治者奴役被统治者,被统治者只能机械生存。这样的社会会产生疯人与罪犯。
如今社会里大比例增加的是抑郁症患者、注意力缺乏症患者与精力枯竭者、厌倦者。韩炳哲认为这是新的“功绩社会”所造成的。“功绩社会”以“你能够”为代表,以积极作为助推,过度兴奋中的人们是自我奴役的。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同时是犯人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主人和奴仆。
前十来年,很多以职业为梦想的热血与鸡汤盛极一时,人们挤破头加入996的行列,点灯熬油,自我剥削,奉献一切。
高中班主任说:只要好好学习,就辛苦这三年,你可以...;
业内前辈告诉你:努努力,你也能像我一样成功;
社交软件说:只有点赞,没有点讨厌的功能噢;
热血漫画诉说着一个个传奇少年,逆天改命;
也就近一年,996的讨伐一波又一波。著名互联网企业有的裁员附送坐牢套餐;有的为了省N+1的赔偿明目张胆地违法;有的员工要离职,老板说如果是因为不体谅的妻子,那就离婚吧,如果是身体问题,那也不值得影响工作。
新一季的奇葩说在讨论“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要不要离职”,虽然辩得完全不精彩,导师们都碍于老板的身份,招聘的问题而不得不说有利自身利益的话,非常混账。真正的问题点与解决,为了节目能播出也不能提。但能提出这个辩题,已算是有想法的节目。
(996不必局限于数字,我觉得大约是每月加班120小时以上的工作吧。)
过劳症最初是一种极度狂喜,无比兴奋地投入工作中,直至最终崩溃。
在跑得没有那么快之后,或者说在知道以生命为代价点灯熬油的回报没有那么大之后,人们想反悔了。而工作与企业的运作惯性如此之大,岂是你说停就能停的?
「之前的“应当”尚存在界限,但“能够”导致的约束是无尽无际的,它没有边界。当随时随地工作成为可能,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构成了一座移动的劳动营。」
功绩社会在不断给予你正向反馈,越推越高,每次都鼓励说“你能行的”,你剥削自己也越狠。
之前我们反抗统治者的压迫,但当施暴者就是你自己的时候,当想要更成功,想要买更好的学区房奢侈品,想要“下一个梦想成真”的就是你自己的时候,当一切看似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时,如何自处?
「在功绩社会中,我们进行自我剥削,这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由于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在这一语境下,反抗已经不再可能。」
「功绩主体把自己视作自由人、拥有绝对主权的个体,实质上却是神圣人(犯下罪行被逐出社会的人,人们可以杀害神圣人,而不会因此受到惩罚)。活在一种虚假的自由当中。」
————
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不少文章与书告诉你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健身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边跑步一边听英语就利用了双倍时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
但作者认为「过度劳累作为一种病理现象,更多地是由心甘情愿的自我剥削所导致」。而美、艺术、节日的存在,可以让时间不再是一串飘然而去,仓促的时刻。当我们劳作或从事生产时,我们便不再与神同在,也失去了自身的神性。
「如今,生命的强度逐渐弱化。生命转变成消费和社交。爱让位于色情产业。一切都被抹平,成为一种极端的弱化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平庸的状态,信息、交流和资本得以加速传递。生产和效率也因此提升。
如今,只有当事物被展示出来并得到关注时,才拥有了价值。」
结合现实来讲,我们是需要钱来生活,是需要上班来赚钱,只是现在有些过度了。
我在北京几年,看到有同事背负500万以上的房贷,每月靠信用卡倒腾过活,日均午饭钱不能超过25块,夫妻俩都不敢承受裁员的风险;有同事收入不少,没有房贷,没有经济压力,也能不停买东西买到常常需要用信用卡分期;再有很多同事收入还行,工作几年却毫无积蓄。
如果是你真的需要的东西,在衡量你上班多少小时能买得起之后,买就买吧。但很多是被广告所关联的生活方式所误导,它告诉你怎么才算过上了好的生活,怎么才算幸福的人生。而幸福啊,甚至快乐啊,只靠消费是得不到多少的,也是不够的。
书的后半部分,提到自由人的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由人是那些无须顾虑生计、摆脱了其束缚的人。
有三种自由的生命形式,第一种生命用于享受美的事物;第二种用于为城邦施行善举;最后一种是沉思的生命,通过探索那永不消逝者,而停留在永恒的美的领域。
阿伦特认为,上述三种自由的生命形式拥有一个共性,他们都存在于美的领域,即和他们相伴的事物都不是必需之物,并非为了满足某些特定的目的。
也许平凡如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自由人,只愿大家都能有更多精力与闲暇来关注与感受美。
ps:作者一本小书只写一个方面,集中力量反复叙述,非常有力。但只是提出了这些理论,反驳前人。没有什么论证,时代之病,普通人也没什么解决办法。我觉得可作为一种观察思考的角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