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在他的新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向我们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看完后也有点感触,想跟大家交流交流。
那么,下面有请志愿者上场,实验对象-村上春树,职业-小说家,性别-男,年龄-68。机器正在分析中……滴滴滴,完成。以下是部分分析报告,预知详情-请阅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1.性格分析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大多数作家是自私的人种,而且自尊心强,竞争意识旺盛。他们很难称得上兼具完美人格与公正视野的人,然而其中有难以赞美的特殊秉性、奇妙生活习惯和行为的人也是不少的。你若是让一伙作家终日群居的话,交往不顺的情况往往多于和睦相处。尽管如此,在职业领域中(排他性,简言之就是“地盘”意识),小说家还是宽以待人的,不过这跟小说市场本身的特性有蛮大关系-其他作品的火爆并不会导致自己业绩的下滑,甚至可能带来更好的前景(同题材被引爆)。作者有意思地把其比作擂台,跳上来容易,坚持下去却非易事,这个比喻有些将小说家们对立起来了。我觉得把小说比作马拉松(村上长期跑步)更加合适,你要加入这支大军容易,怎么跑也是各有各法,但坚持下去却难。
2.天命之子
说到村上是怎么当上小说家的,这个就有点神奇了。据他自己说,他开了个小店(为什么开,这就说来话长,姑且不说),二十多岁时生活得十分艰辛,但也很快乐,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一有闲暇就捧卷阅读(可见写作是需要大量输入)。有那么一天,他又去看棒球赛,在看到喜欢的球队完成二垒打,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3.菜鸟向大师的晋级之路
每个刚入行的小菜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村上也不例外,他开始时有些受制于系统中充塞着日语的种种词汇-种种表达,在转换时,这些内容就会冲突起来。对此,他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用外语去写文章,再翻译回来(确切地说是“移植”),如此就必然会浮现出新的文体,这就是他自己独特的文体。于此,我发现大多作家(至少就村上来说)并非生来就是作家,我们能看到,他时刻保持阅读,而且能用外语,这说明人家一直在学习啊。所以少喊着这样的口号“我要当作家,这些无关的事我没必要做,我只要学怎么写作、学当作家就行”(村上都学英语,你有他能?)。
对于“原创性”,作者的想法也挺有意思的,有以下三点:风格与其他表现者迥异(曲调,文体,手法,色彩);风格能成长,可迭代革新;其风格必须随时间流逝化为一种标准,总之是“不接受时间的检验就无法正确判断”(有几个例子都是说,当时作品被嫌弃,岁月流逝,最后作品才变为经典,而后来的观众也会纳闷:“这作品很好啊,怎么当时会被批判”)。
如何成为小说家呢,如下顺序-多读书(邂逅大量好文,偶尔也邂逅不太好的文章,此之为基础体力)-养成仔细观察眼前事物和现象的习惯,不急于对是非进行判断(脑袋中冒出结论,却能再三思考“不对,骚等片刻,这搞不好是我自以为是”)而且把来龙去脉当作素材,刻在脑海里。
4.无为而治
“手头没东西写”这个问题很多新人甚至是老手都会遇到,但换句话说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写任何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零零星星的小插曲,意象,场面,语言等,不断扔进小说这个容器,而且要在与通用手法毫无关联的地方进行。
5.尾声
当然,书中还有关于村上春树对学校的看法,对媒体言论的一些感触,以及他自己走出国门的经历,而此处,我只写出我在书中发现的,那些对自身有用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