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十五岁了,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翩翩少年,仿佛真是一转眼的事。感恩上天赐予我如此珍贵的礼物,他懂事明理,上进阳光,独立自强。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早上起床,白天上学、做作业,晚上睡觉……关于他自己能做的基本上是自己独立安排。可是,这十五岁的娃晚上睡觉无论炎热的夏季抑或是凉爽的秋天还是宜人舒适的春天,都是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他说,他怕有鬼,总感觉房门外有人!他说,恐怖片看多了……
不知怎的,想起小时候的虎姑婆故事来!……
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关于虎姑婆的故事记忆犹新啊!劳累了一天的老妈哄弟弟睡觉,可是对世事还一知半解的淘气的弟弟还是眼睛滴溜溜地转,在床上蹦来跳去的。每当这时,老妈总会神乎邪乎地说:听!听~虎姑婆来了!虎姑婆专门抓不乖的小孩,你乖乖睡觉,她就不会抓你了。之后,弟弟有没有睡觉我忘记了,倒是我一个晚上警惕地守着脚步声的恐怖场景历历在目!我记得我的确是乖孩子,但是我不确定我弟弟会不会被抓走,所以我做好时刻战斗的准备!哈哈!不知道已经为人父的老弟会不会感动?不知道他们是否记得虎姑婆半夜咬孩子手指头咯咯响的虎后妈故事?不知道是否还记得田螺姑娘的故事……带孩子过程中,智慧家长总会想方设法引导孩子成长。故事引导不失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童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若不注意,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而童话故事涵摄着丰富的道德自律和利他精神,如善良无私、重义轻利、宽以待人、必要时舍己为人等。这在童话故事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也最为动人,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能陶冶、启发、引导、鼓舞孩子摆脱不良品德的有害影响,朝着健康的道德人格发展。童话有利于孩子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童年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时期,童话在儿童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优势。但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情感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使他们的愿望、想法得不到实现,产生痛苦、抑郁、焦虑等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得不到宣泄,将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儿童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童话的形式宣泄出去,生动曲折的情节、逼真的人物角色等都让儿童陶醉其中,产生愉悦感。儿童情感愉悦了,内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使自己神采飞扬、心情开朗。因此,有选择地在孩子童年时讲讲童话故事非常必要。但遗憾的是很家长急功近利,嫌麻烦,常常挑类似于虎姑婆抓坏孩子的片段来恐吓孩子,以期达到好孩子速塑。有的更为直截了当:再不乖,打电话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再不睡觉,让窗外的小偷把你带走;你就再也找不到妈妈了……每每这时,孩子貌似乖了,其实那是恐惧起作用了。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有如此的育娃共性呢?那是因为心里也住着个“虎姑婆”,是小时候得到的教育。虽然长大后,我们知道,虎姑婆是假的,但是夜深人静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总感觉有个影子随行……
“虎姑婆” “鬼魂”等形象是大人设计出来控制孩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淘气时,大人就抬出来吓唬孩子,孩子容易产生怕鬼,怕黑的情绪。孩子独处的时候,因为大人曾经渲染的“虎姑婆”的形象,经过孩子想象力的加工,尤其恐怖。孩子的恐惧就会加倍,甚至睡觉不敢关灯睡,半夜起来尿尿,还需要人陪,分床后,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性格比较敏感……这一切的背后是否跟孩子小的时候与父母教育方式与内容有莫大关系呢?
身为人母,我承认我的孩子如今的怕黑,不敢开着门睡觉与在他小时候我有时类似于“虎姑婆”教育有莫大关系!他有没有充足的安全感,“被恐吓”,经常看类似有“怪兽”的电视节目……
我已经在积极补救了,你呢?让我们不断学习,用爱与耐心陪伴,科学育娃,巧选故事,把童话作为一种积极教育工具,让它为孩子树立做人从事的榜样,教给孩子各种行为规范,使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晓知】很多孩子都有怕黑的经历,相对来说,2至6岁的孩子更容易怕黑。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像力已经非常丰富,但由于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总是会把黑暗中的模糊事物想像成怪物、妖怪等可怕的情形。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怕黑的心理会渐渐消除的。有些孩子则由于看了一些恐怖的电视、或者受到他人的恐吓后,特别容易怕黑。
孩子怕黑,首先要认同孩子,不要一味批评孩子,或者强迫孩子面对黑暗,往往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同时,避免让孩子接受恐怖的影视,更不要吓唬孩子。
当孩子需要面对黑暗时,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比如,通过语言、唱歌、做游戏或者用玩具陪伴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让孩子明白,呆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有心的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样的游戏:在昏暗的房间里寻找某个物品,让孩子在熟悉黑暗中的物体时,逐渐适应黑暗。
当孩子不适应在黑暗的环境中睡觉的时候,可以使用小夜灯,当孩子入睡后再关掉灯。也可以选择能够调节光线的灯,慢慢把光线调暗,直到孩子完全适应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