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和儿子一起读读书,动手做做他的数学题、也翻翻他的课文。
现在的教育方式比我小时候进步了太多,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然而,本质上——对成绩的痴迷和追求,还是一样的。
今天读完了《Zero to One》,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其实我们的教育体系既促使我们去竞争,也反映了我们对竞争的痴迷。成绩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竞争力的精准测度。分数最高的学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年轻人同样的内容,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

现实生活确是如此,无法安静地一直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学生,势必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于是在环境的影响下会逐渐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在考试和作业上出类拔萃的孩子一定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每所学校不管什么课都一律上45分钟,每个学生都以相同的步伐向前迈进——这是体制化教育的特点:你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它做好。这样体制化的教育是被验证过的,优秀的学生会不断地“往高处走”。
当我们从学校走入社会,一定会陷入与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侪在职场上的竞争。这时候,我慢慢明白:所谓“做什么并不重要”是错误的。我的读书生涯循规蹈矩,缺少对未来的宏伟规划。我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我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想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现在看到身边很多同事,有着我不曾有过的见识、也有着我不曾想见的生活方式。我多么希望我能更早些就这么思考过。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