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一样,也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符合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同时,人类也与其他生命体一样,由细胞组成,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存(新陈代谢)和繁衍,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样符合生命演化的规律。
但是,人类拥有了完全不同于其他物质和生命的特征,即拥有了自主意识。有了意识意味着我们知道我是谁,我需要什么,以及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该如何行动?
如果我们说其他生命都不具备意识,这似乎并不是事实。毕竟,几乎所有的演化总是渐进实现的,意识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很多聪明的动物也能自如地运用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绝大多数生命并没有形成意识,得出这个结论并不会太离谱。因为,科学家虽然还没有完全解密意识,但是,意识的物质基础依赖于丰富的神经元,这却是已经达成的共识。
那些不具备这一物质基础的生命显然不可能拥有意识这一高级进化形态。这些生命满足自己生存和繁衍需求的行为是提前刻录在基因中的,所有应对环境的行动都取决于我们所说的本能。
也就是,如果A,则B;如果C,则D……这一系列的规则是在它们出生之前便已经规定好了,出生后,它们并不会主动增加自己的规则库。但有意识的生命则完全不同,他们能够拥有更加灵活的规则,即元规则,这使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制定出新的行动规则,来丰富自己的规则库。
对于人类而言,他的独特性在于这方面的能力远超其他同样拥有意识的动物。因为,人类发明了表征这个世界的方法,他们运用语言、概念、图式、符号来描述这个世界的状态信息;并且,学会了如何找到状态变化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状态变化的因果规律被用来指导人类的行为,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两项伟大的能力,来自于人类意识的觉醒,这使得人类得以完全区别于其他同样拥有意识的动物,人类的演化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的特点。
虽然物化法则和自然选择仍然在人类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仅凭这些规则我们已经无法预测人类的演化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总结人类演化的特有逻辑。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意识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虽然,对于意识的演化还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意识并不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它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其次是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是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人类意识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环境、文化等。
科学家一般将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基本意识和延伸意识。
基本意识(或称之为核心意识)是非常动物性的东西,包括情绪、动机、痛苦、基本的自我感(缺乏自传式视角或死亡感)、能觉知到身边的物体等,这一般是第二个阶段演化出来的。
而延伸意识则是在基本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意识,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也是到第三个阶段才演化出来。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就是前文所说的固定规则,这是生命最早演化出来的,是意识演化的第一步。
人类身上便拥有大量的刺激感应现象,比如膝跳反射,当用木锤敲击膝盖,小腿会不自觉弹起。膝跳反射的决策并不出自大脑,而是来自于脊髓神经。
人类身上像这样的刺激感应还有很多,比如排尿反应,听到刺耳的声音时会感到不适,看到刺眼的光线时会眯起眼睛,感受到寒冷的温度时会打哆嗦等。这些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感应使得生命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我们来看一个丧失这种刺激感应的案例。
有个名叫加比・金格拉斯的4岁女孩,生来就对痛觉不敏感,结果每一个发育的里程碑都成了她痛苦的负担。当她的乳牙刚刚长出来时,加比开始咬她的手指头,直到骨头露出来,以至于父母不得不把她的牙拔掉。学习走路的时候,加比会一次一次地伤到自己。更糟糕的是,她会戳自己的眼睛,引发的伤口都需要缝针,而缝合线也很快被她撕了出来。四岁的时候,她的左眼不得不摘除,右眼的视力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这个案例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刺激感应对生命的存在有多么重要!
在第二个阶段,生命体在表达感应的同时,将刺激信号传递给了大脑,并在大脑中形成感知觉,这才让我们人类和许多高等动物有了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但是,感觉和感应不同,后者是对环境变化的直接反应,是生理上的,而前者是对刺激产生了主观感受,是心理上的。
比如,当我们的手指碰到火苗之后,本能地就会缩回手指,这个缩手动作就是对刺激的反应,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大脑参与,缩手指令直接由脊髓发出。但是,当刺激信号同时传递到大脑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痛苦,这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那么,既然刺激感应在体验到感受之前便已经做出,为什么还要演化出感受呢?感受究竟给生命带来了何种生存竞争优势?
这主要是因为,当刺激信号传递到大脑形成感受,这种感受即被作为记忆保存下来,并且,与这种感受一起保存下来的还有当时的情境信息。如果将来面临类似情境,这些被标记的情境信息就会触发感受,从而使主体不需要再次尝试之前的行为便可提前预判行动。
比如,当我们的手指触碰到火即产生缩手反射,但如果这些信息并没有同时传递给大脑并形成感受,这种感受就不会被记录下来,那么,当下次再次碰到类似情境时,主体并不会提前预判,而是只有当手指触碰到火时才会再次触发感应。
反之,当主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这些情境信息会激活之前的感受,使主体回忆起当时的痛苦经历,这种感受会阻止主体将手指靠近火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