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多数人会沉浸在迎接新生的喜悦里,也会有人难以脱离死亡的悲痛情绪中。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部分,我们是否也该思考:如何面对生与死这样的人生大课题呢?

她说,小时候,对死亡的无知,使自己显得那边的无畏又无惧;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慢慢形成了一点点的认识;直到切身地体会,深深被生命力的消亡殆尽所震撼,才触动了自己的那颗思考心。如何在我们保持清醒的状态下,客观来看待生死的轮回?
她说,生命的最终结局不过是尘归尘、土归土的循环。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是源自心理上未做好准备,也有可能是源自自己的某次特殊经历等。当面对死亡恐惧时,选用一种仪式:与亡灵告别,或许也会有意向不到的结果。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去实践,去改进,去摸索。
她说,梦境的神奇或许也是无法用科学来合理解释的现象,有限的生命究竟该如何尽情释放光芒?当自己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时,又如何来守护?
她说,对于生命逝去的那份平淡心和超然态度早已习惯。正所谓“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惑,知终始之不可故也”,不应该过多去关注死亡的系列问题。这样的一份豁达和勇敢,是多么不易,毕竟一个人的离世,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家庭以新的方式来体验生命。你准备好了一切,他们是否也能如何坦诚接受?消极的是一直对死亡的恐惧,而非不能提前做一些让家人更放心的事。
关于生命的教育,不是一场晨窝可以轻易解决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我们时刻关注着自己当下的每一时,活好每一刻,才不会辜负自己来人世间走一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