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封后展览(79):宛超前个展“皆大欢喜”

解封后展览(79):宛超前个展“皆大欢喜”

作者: 柳书岫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08:36 被阅读0次

M50创意园的画廊里有些展览看不懂,有些介于似懂非懂之间,宛超前个展“皆大欢喜”,就属于此类。

展览名字取自于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但此为何意,看来我读了一长串解说文字,也不能顿悟。

作品《如何播种⼀颗鸡蛋》:显然受到视觉经验与图像历史的深刻影响。四幅图构成,绿底黄土,最后一幅没有鸡蛋,难道是种下去被掩埋了?

九零后的艺术家乐意使用一些饶有深意的风景:类似某些军事录像里令人不安的广场镜头,瞄准器界面下海边蹦跑的孩童,谷歌地图下找到的艺术家的居所,撕裂的官员肖像与正在被削卷的苹果,芬芳花园中的圣像,卖房广告,当代富人居所……

而这些风景被安排在一系列被艺术家成为“观点屏障”的界面之下,比如我们提到的狙击手瞄准器界面,用来定位的白色圆圈的障眼法,甚至是那些淘宝广告善用的视觉辞藻也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当代生活的普通信息在这样的观看下产生间离感,又出现躁动不安的特点。风景作为图像的语言不停地提示着欣赏画作的人。这些在现代生活中的地景中,早已超出它可以被认知的界面时,我们所看到的是艺术家像处理风景一样处理这些大多是被二次回收的图像。

长久以来,人文历史中关于图像的心理运作机制,又遭遇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历史时间的又一次压缩。真实或不真实的图像,人与事是监控社会下令人毛骨悚然的规训,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下,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功绩社会”。

展览现场受到西班牙内战弗朗哥时期监狱的 "心理技术 "牢房的启发,黑色长廊暗示的监狱,夜店卡座、黑色皮椅组合的混杂面貌意在混乱、错乱与不安。

人类的意识在持续的自我图像收集、生产与过滤中抵制熵增。

作品《我,花样女王》,那位令人惋惜的冰雪天才托尼亚,曾这样无数次对着第四堵墙外粗俗叫嚣。画家正借用她一般的愤怒出离镜头,控诉自身(故事作为图像)的局限。

虽然不是完全看懂,但我喜欢展览的布置,漆黑深幽的楼道,黑色的小矮椅子,展厅二楼一边是危房的样子,一边是地上墙面亮晶晶的贴满星星,像瞬间走进星空里,那些油画的底色画出广告包装纸的碎片,视觉冲击还是很强烈的。

和闺蜜在此地留下倩影,乐呵呵地把新锐艺术当成了背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封后展览(79):宛超前个展“皆大欢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ou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