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每当我想起那一张张笑脸,翻看那一张张照片,嘴角总是不禁微微上扬——短暂而美好的相遇是世间最值得怀念的东西。这个夏天异常炎热,是因为炽热的太阳,更是因为孩子们那赤诚的心。
遇见你,亲爱的孩子们
历经20多小时的火车车程,我们从扬州出发到达了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在去往纳墩的盘山公路上,第一次来到大山深处的我,面对淡蓝的天空、蜿蜒的大山,不禁闭上了眼,用心去感受着大山的精气神儿,用心去想象孩子们美好的面庞。转眼间,当我站在讲台上做完自我介绍,听到下面传来整整齐齐的“老师好”,我一瞬间感觉到了自己身份的转变和肩上重重的责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纯粹和激动。
这七天之中,我们给孩子们带来了他们平时从未接触到的橡皮章,折纸,布贴画等一系列的手工课。在这个只有十一个教师的山间小学,孩子们的基础教育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这种手工课了。因此孩子们面对这些新奇的玩意儿的时候,都显得特别的认真。橡皮章课上,孩子们刻下了自己的理想;布贴画课上,他们用稚嫩的小手贴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园;折纸课上,千纸鹤,小青蛙,文具盒,都从孩子们的手上脱胎诞生。
孩子们兴奋地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老师!这个送给你。”当我还没有回过神来,手上就已经多了几个孩子们的手工作品,而他们却害羞地、远远地跑开了。他们就像是一位位小天使,让我相信,在现代社会、在大山深处依旧存在着那样的纯真,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会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带来帮助。
家访,让我留下足迹
没几天我就发现,每次上课,孩子们都会提前至少一个小时来。他们会拿起扫把,没有人统一安排或指挥,孩子们一边扫着水泥地操场,一边等着我们来上课。第一次见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以为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耍打闹,但是走近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懂事与贴心。我们了解到,山里的很多孩子从小就帮着家里干活,他们从来没有把劳动当成一种负担和任务——辛勤,是他们骨子里的一种习惯。
当我们展开家访时,才真正走入了孩子们的生活。你会发现,电视上说的“家徒四壁”,是真实存在的:走进去是坑坑洼洼的地,小鸡仔在屋子里到处跑,内屋穿来牛的“哞哞”叫声,头顶唯一的一盏电灯也布满了蛛网和灰尘,西边的墙壁是用几根木板撘起来的。下午的阳光透过不规则的缝隙照到了屋里正在编制方布的奶奶身上,见到孙女带着我们进来,奶奶也立刻站了起来招呼我们坐,我们也认真的和奶奶聊着家常,做着扶贫记录。
队员们在贫困家庭开展家访,询问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我这才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是简单淳朴的,却又是贫穷落后的:简单淳朴使孩子们保持着纯真和自然;贫穷落后却让他们缺衣少食、成长受阻。我既希望孩子们能在大山里,就这样,简单、健康、快乐地成长,又不愿他们被贫穷绊住前行的脚步。我这才明白艺术、支教对于山区儿童的意义,才真正懂得了肩上责任之重。
相遇已是最美
我记得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一年级的小妹妹问我:“老师,你来自哪里啊?”“江苏。”“感觉好远啊”,随即便是沉默。我不禁看向她,她又突然抬起头,视线相撞间,她笑着对我说,“要是你一直是我们老师就好了”。那一瞬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天真甜美的笑脸,不会忘记那句话给我带来的震撼。我不禁摸着她的头:“老师也是这么想的啊”,而心里则有个声音响起:“会的,我还会回来的!”
孩子们和支教队员们亲切合影。就像歌唱的一样“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如果再相遇,我想我会记得你”——感谢这次短暂的相遇,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回忆,一切的遇见都是上天最美好的安排,纳墩的孩子,我会再回来的。
(文字:谢斌;摄影:杨希;编辑:朱宇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