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腊月二十六七俺娘都会蒸几锅饽饽和菜包子,菜包子是豆腐或者白菜粉条的,我们家每年腌制酸菜,所以有时是酸菜的。还有枣馒头,也叫花馒头。
我母亲都是用“引子”发面,不喜欢用酵母的,说是引子味道好。馒头上火蒸前要“喘”一阵,实际就是醒一下。
蒸熟的饽饽出锅前要停火捂一捂,怕不熟,捂大了锅盖上的“哈水”会滴到馒头上,起水泡。有时贴着锅沿的会被烙糊了,大家还都挺爱吃,因为吃着喷香。饽饽裂开嘴了,那叫开口笑了。
刚出锅的馒头就着咸菜或者咸鱼,那叫一个香,就是啥菜也不用,大馒头也能吃两个。
其实也不光我们家,整个我们那年年都是如此。如今方便了,蒸馒头都蒸的少了,甚至有直接买的。
我母亲到时年年蒸馒头,地道的农村主妇,习惯了老风俗。反正蒸的好了,母亲会很高兴,有时觉得蒸的不好,会生自己的气,最后挑好的让我们给奶奶和姥姥家送去。
对了,每年还会整“米面”,可能我们这的米面跟南方的不一样,主要是玉米面,也有大米小米掺合,搅和的松软适中,直接摊到锅里,蒸出来就是一个大磨盘,像原来的石磨一样,也像肥大版本的蛋糕,很松软,出锅时都要两个人连底下的笼布一起抬出来,然后凉透了切大块存放,能放很久,吃的时候切小块再热一下。
关于米面,我母亲说过好几次,有点挺“神道”,或者有些小讲究。就是如果你正蒸着米面,突然有外人来串门,这个米面肯定就蒸不好了,会在米面中心留下一块,任你蒸多久它都不会熟,老辈人说这是叫鬼踩了个“脚钉”,也就是个脚印子,可能有个专业术语吧,我也不记得了。
我母亲说,她小时候,我姥爷每年蒸米面都是晚上蒸,因为夜深人静,都休息了,关上门蒸就好了。所以每次都蒸的挺好。
我母亲说她也遇到过,蒸米面时家里来了串门的,中间有一块就蒸不熟的情况,要知道,是四五个小时都不熟,别的都糊了,中间那块也不熟,母亲很生气,所以以后也是尽量蒸米面时关着大门,或者晚上蒸。
我一直很想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这件事,是不是屋里气压本来是固定的,突然有外人开门,气压发生了改变,所以米面不熟了,可是没道理啊,锅里气压没啥变动吧,都盖着锅盖。
解释不了,不过好在我姥爷都八十多岁了,还挺壮实,所以我准备这次回家问问他这件事,说不定有个合理的解释。
过了小年,真正的忙碌来了,有机会来尝尝山东的大馒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