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要主义》

《精要主义》

作者: 楚木巽 | 来源:发表于2020-10-26 08:40 被阅读0次
    • 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所有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极其少量事物具有非凡的价值,这是我们无法挣脱的现实。正如领导力与人际关系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写的那样:“几乎所有事物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泡沫的本质在于,某种资产的价值被荒谬地高估,一直到最终——泡沫破裂,我们不得不挠破头反思自己为什么一开始会激进得如此非理性。现在,被我们高估的资产就是那种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要有和什么都要实现的妄想。
    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林语堂

    • 精要主义正是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这意味着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
    • 学会区分差异——过滤筛选所有选项,并从中择其真正精要之事而为之,是精要之准则。
    • 精要主义者拒绝接受我们能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而是要求我们进行真正的权衡取舍并作出艰难决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学着做一些一次性决定,它们相当于未来的一千次决定,这样就省得一次次用同样的问题来折磨自己。
    • 精要是一种自律的、系统的方法,用于决定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然后轻松地执行。
    • 我们没有准备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我们面临的选择之多大大超过了我们对此进行管理的能力。我们无法将重要之事从不重要的事情中筛选出来。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决定疲劳”:要做的决定越多,决定的质量就越差。
    •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说“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掉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让你在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之事。
    • 假设你把衣服归为两类,一类是“必须保留”,另一类是“可能需要处理掉”。但是,你真的打算把“可能需要处理掉”的衣服塞进袋子里送走吗?归根结底,这里面有一种沉没成本:研究表明,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人们对其价值的评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因此要放弃就更难。
    •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种选项。一旦接受了取舍的现实,就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切?”而是要问一个更加诚实的问题:“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 我们很多人答应一些事情,是因为要急于取悦别人或者让自己不同凡响。然而,说“不”才是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关键所在。彼得.德鲁克鲁说:“说‘不’可以让人变得高效,因为说‘不’的人会说‘这不是我的事’。”
    • 因此,淘汰非精要之事不仅是心智的训练,也是情感的训练,比如必要的时候对社会压力说“不”。
    • 这一实验为人类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形成习得性无助提供了证据。我听说,有一个孩子一开始很勤奋地学习数学,他努力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成绩却总不见好,因此他最后放弃了。他认为自己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
      我也发现,在我工作的许多组织里也存在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无关紧要时,往往会采取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来应对。有时他们会抽身退出不再尝试,就像那个数学怎么也学不好的孩子那样。另一种方法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他们不是抽身退出,而是表现得极度活跃。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参与每一项工作,热情万丈地解决每一个难题,竭尽全力做好一切。乍一看,这种行为未必像习得性无助。努力难道不是让人们相信自己重要和有价值地明证吗?但是进一步审视就会发现,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罢了。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任务和挑战,而是认为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不加思考的努力等于习得性无助

    • 真正重要的是时间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 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努力会导致发展进入不再变化或增长的稳定期,甚至停滞不前。

    有时候,你不做什么恰恰比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所谓的解决方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取舍。 ——托马斯.索厄尔

    • 要识别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需要思考的空间,需要观察和倾听的时间,需要有享受娱乐的心态,需要聪明地让自己该睡就睡,需要在作出选择时自觉自律地运用严格的选择标准。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非精要主义者看来,空间、倾听、娱乐,睡眠和选择等都是毫无意义,会导致人们分心地事物。它们最多不过是被视为可有可无,有也不错,最次还可能被诋毁成软弱和浪费的明证。
    • 如果你相信,过分忙碌和把精力用到极致是工作高效的证据,那么你也可能会认为探索、思索和反省所占用的时间应该被降到最低。然而,正是这些“可有可无”的活动为非精要主义者焦头烂额的忙碌提供了一种解毒剂。这些活动非但不是毫无意义、令人分心的,反而还是将真正的分心物和真正的要事区分开来的关键环节。

    在牛顿名声大噪的时候,有人问他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答案就是持续地思考......”他一旦要思考什么,就持续地思考,也就是排除一切杂念或是几乎排除一切杂念地思考。换句话说,牛顿创造了进行高强度专注思考地空间,而这种不受打搅的思考空间使得他对于宇宙间最基本构成要素的探索成为了可能。

    • 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失去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 世界变得越喧嚣,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不管你是每天花2个小时,还是每年花两个星期,或者甚至是欸天早上花5分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创造一个空间,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抽身退出。

    • 要捕捉标题,寻找自己每天、每周的生活中的导语。微小的、不断增加的变化一时很难发现,但是久而久之,就能产生积累效应。
    • 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通常,给一个模棱两可、漫无边际的回答,要比搜集必要的事实和信息来做一个考虑周全而有根据的回答要容易得多。但是,逃避推诿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恶性循环,那就是更严重的模棱两可和信息失真。要走出这个怪圈,办法之一就是明确问题。

    我们已经把自己卖给了一种快餐式的教育模式,它使我们的精神和活力日渐枯萎,就像快餐侵蚀我们的身体一样。想象力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我认为,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方法正在系统性地破坏想象力。

    • 就给世界做出贡献而言,最珍贵的资产莫过于我们自身。如果不能对自己进行足够的投资,我说的是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精神,那么我们就毁坏了用以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的最佳工具。人们,尤其是充满野心的成功人士,用来破坏这种资产的最常见方式之一就是睡眠缺乏。

    睡觉时,我们的大脑会努力对信息进行编码和重构。因此,当醒来时我们的大脑可能已经建立了新的神经细胞间的联结,因此能为解决问题打开更广阔的思路,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而这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

    • 睡眠不足会导致分辨能力下降,进而损害我们确定主次先后的宝贵能力。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NO。

    90%法则:评估每一个选项时,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在那0~100之间为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0,并且断然淘汰它。

    • 对选项的价值进行评估,能让我们更加自觉、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而不是听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或受情绪支配。
    •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又有明确的标准,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工具,用以辨别真正重要的东西,并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
    • 我们要找的不是大量可做的好事情,而是能让我们绝对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那一件对的事情。
    • 要获得一份梦想中的工作,其代价就是放弃很多很不错的工作,甚至是非常棒的工作,以及与这些好工作相媲美的各种机遇,去等待那个他能够热情十足地说出“YES”的那个机会。而这种等待是值得的。
    • 因此,一旦你已经对选项进行了充分探索,你要问自己的问题不是:“在那些有竞争性的优先级事情中,我应该选择哪个?”而是要问这个本质性的问题:“我应该拒绝哪个?”

    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往往会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掷光阴,耗费精力。

    • 在个人工作中,我们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一旦我们不清楚人生的目标究竟在何处,换句话说,我们对于目标,追求和价值缺乏明确的意识时,就会设计自己的社交游戏。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来力图把别人比下去。我们高估了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把豪车美宅、Twitter上的粉丝数量或者自己上传到Facebook上的照片等虚无缥缈的东西看得过重。结果,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花时间陪伴心爱的人,滋养自己的心灵,关心自己的健康,等等。

    精要目标,却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如果操作正确,一个精要目标是一个可以以一当千的决定。

    • 随着我对精要主义理解的愈发深入,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勇气是排除冗余和无益之事的关键所在。

    在当下选择重要之事为何如此艰难,这其中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对社交尴尬畏首畏尾。

    我们对群体对我们期望的服从,心理学家称之为规范性从众。

    • 非精要主义者凡事都答应,是因为感受到了那种社交尴尬和压力,他们常常为了追求取悦别人之后那种兴冲冲的感觉而自动说“YES”,根本不假思索。但是,精要主义者知道,在这种兴冲冲的感觉过去之后,随即而来的就是懊悔的折磨。他们知道——对别人,也对自己最后,他们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将面临一种不愉快的现实:为了应许新的承诺,自己现在不得不牺牲更重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来换取你的时间。清楚地知道被贩售的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加谨慎地决定是否去购买它。

    精要主义者接受自己不能始终让所有人都喜欢的现实。诚然,怀着敬意,合情合理并且优雅地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精要人生的题中之义,就是认识到从长远来看,受人尊敬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决定关系分开。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的倾向。毫无疑问,这很容易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投入越多,就越想破釜沉舟坚持到底,直到投资获得回报。在某事上投入得越多,要从中抽离就越困难。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会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应对策略

    1. 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
      不要问:“这件物品我估值多少?”而是问:“如果手头没有,我愿意花多少钱来得到它?”对于机会和义务,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法。不要问:“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会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要问:“如果我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去得到它?”同样,我们也可以问,“如果我不是已经参加了这个项目,我愿意费多大的劲儿来参与其中?”
    2. 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
      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犯了错,才能让这个错误留在过去。而如果我们总是在一味地否认错误,就会始终漫无目的地原地打转,无法取得任何进展。承认错误,没什么可羞耻的,因为我们真正承认的,是自己比过去更聪明了。
    3. 运用零基预算法
      不必以现有的任务为基础来进行自己的时间预算,而是要假定一切都难以预料,先前的所有承诺都已不复存在。然后,从零开始,问问自己愿意给今天加上什么任务。对于一切事情,不管是财务问题,还是你所负责的项目,甚至是你身处其中的各种关系,都可以这样操作。时间、精力和资源每使用一次,的都必须重新证明使用的必要性。如果它不复适用,那就彻底删除。
    • 持续性地编辑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能让我们一路上都可以做出一些更小但却是深思熟虑的调整和改变。要成为精要主义者,就要让删减、精缩和纠正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天然组成部分,要让编辑成为生活的自然节奏。

    • 如果我当时破例一次,那么我大概已经破例好多次了。界线就如同沙堡的围墙一样,一旦倒下,其余就会瞬间崩塌。

    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帮助别人。我们当然应该为别人提供服务,关爱他们,使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别人把他们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纵容他们。一旦替他们承接了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变成了剥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和别人说清楚这些界限,那么你期待别人能够尊重过或者找到你的界限,恐怕是不现实的。

    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这一术语由丹尼尔。卡尼曼于1979年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关于人们为何会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诸多解释中,我认为“社会压力说”是最有意思的一种。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人们以匿名的方式估计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不会对规划谬误感到愧疚。这意味着,通常我们实际上知道自己无法在给定的期限里完成任务,但是我们不愿意向别人承认。
    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方法很简单,只需在我们估算的任务或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加上50%的缓冲量即可(如果觉得50%的缓冲量太过奢侈,那就想想实际完成时间比预计时间多50%的情况是多么常见吧)。

    • 精要主义者不关注需要增加那些精力和资源,而是关注哪些限制和阻碍需要连根拔起。
    • 在所有有助于提高工作日的情绪、动机和认知的刺激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取得有意义的进步。
    • 持之以恒和不断重复是力量之源。
    • 常规,对智者而言,与雄心壮志无异。 -----W.H.奥登
    • 有的常规的确会成为例行公事——那些不正确的常规。但是,正确的常规实际上可以提升创造力和创新性,因为它减少了对精力的占用。我们无需再把有限的自律性用于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样的决策,只要把决策嵌入到常规中,就可以把这种自律调拨到其他精要事务上去。
    •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常规,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行为。你需要找到引发非精要活动和行为的刺激事件,并设法让这个刺激事件与确属精要的事情相关联。比如,如果下班回家路上的那家面包店是导致你买甜甜圈的触发器,下一次路过时,你就要让它提醒你去街对面的熟食店买一份沙拉。或者,如果闹钟一响你就回去查看电子邮件,那么就用它来刺激你起床读书。刚开始时,要抵制进面包店或查看邮箱的诱惑的确是困难的。但是,你每次执行新的行为,每次拿起沙拉,都在强化大脑中这种刺激与新行为之间的关联。很快,你将下意识地、自动地新的常规。
    • 我们没法做的是同时专注于两件事情。当我谈到当下是,我并不是在主张同一时间只能做体检事情。我说的是,同一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与精要并不冲突,假装自己可以多点聚焦才是精要地大敌。
    • 人们很容易陷入到我们在本书前言部分讨论过的“成功的悖论”。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它能指引我们走向成功。但是,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选项和机遇。这听起来很美妙,但是请记住,这些选项会在无意间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魅惑我们,印有我们偏离正轨。
    • 聚焦在重要事务上是一种选择。它是你的选择。它本身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解放。
    • 记住,如果你不给自己地人生排列优先顺序,别人会来代劳。但是如果你决意要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主次先后,你是可以做到的。决定权在于你。它是你的内在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要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xf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