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智共生促素养——读《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之“素养导向”

心智共生促素养——读《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之“素养导向”

作者: rainy082788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23:06 被阅读0次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提核心素养,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教育界热议“核心素养”一次,掀起了教育者思考的热潮;随后在核心素养之下又出现了“四大关键能力”的培养,又是一次哗然大波。我们的教育最终指向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在最美的季节,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人”,培养一个个有质量的生命体。而其培养的路径就是教学的质量,建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之上,积淀个人素养的教学才是我们追寻的卓越的教学。

        “三维目标”很重要。知识是人的知识,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学会的方法和技能更好的帮助人的生存和发展,那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把新课程教学比作磨豆子,其中“知识和技能”就是“豆子”,是基础性内容,没有了“豆子”就会推空心磨;“过程与方法”就是推磨的技巧,没有这个技巧也推不出豆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愿不愿推的动力问题,缺少了动力,也不会取得成功。正如余教授所说: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态度是正分,就能收到倍数效果;态度是负分只能得到负数效果。每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的认识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深度学习是方向。从知识的角度讲,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超越知识表层结构而进入深层结构的教学。所有学科的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知识(语言文字符号)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它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对象、情境和概念”。深层结构则是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揭示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知识背后的智慧意义、文化意义和价值态度,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就语文学科而言,任何文本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而我们所倡导的“赏析-发现”教学,正是从表层走向深层次的学习,“大单元整体”教学更是又向深处迈进了一步,从单篇走向多篇,深度难度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高阶思维的发展。

          生态教学是根本。从教师的角度讲,原生态的教学、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注重学生原生态问题的教学才是我们追寻的目标。教师只有钻得深研得透,才能深入浅出,教到点子上。一位教师曾指出:语文课改来改去,在教法上花样翻新,却不在教材的钻研上下功夫,以至于无论教多少年,教多少遍,对一篇课文仍无新的发现,仍无独到的发掘,一如既往地停留在对教学参考书简单重复的浅层次、低水平上,这种教学怎么可能有深度?文本教材一定要细读、深读,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这是深度教学的“物质”基础。尊重学生个人差异,在导图勾画和赏析文章书写中做好不同层次学生活动的关注和引导,让每一个有最近发展区的成长,还原孩子成长本来的模样。

          心智共生促素养。教学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心”,它是心灵的风向标,是为人之根本;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脑”,即“智”,它由方向、品质、方法和能力构成;优秀的品格是“行”,是外显的行为表现,是为人的形象。有了心与智的隐形发展作为基础,才有行为的外在表现,前两者心与智决定后者是不是有品质、有品位的高素养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卓越教学是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生;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增值,一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

          卓越教学,视野宽阔、思想深刻,这正是努力去靠近的目标。用本书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 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智共生促素养——读《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之“素养导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xz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