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暮秋独游曲江

暮秋独游曲江

作者: 语均 | 来源:发表于2018-09-29 21:51 被阅读0次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看到题目中的这一句诗,忍俊不禁。恕我本人诗歌鉴赏能力有限,如果由我来理解这首唐诗,我会认为诗人定是充满了无限的犹豫,这种犹豫正像面对某些情况的我,或进或退,实在两难。刚刚搜索了一下,这首诗不同于《深夜谣二首》,还是有相关赏析的,与君共赏。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曲江流饮

    注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春恨:犹春愁,春怨。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生:一作“起”。

    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译文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赏析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大中十二年(858)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诗词赏析既然存在,固然有其道理。不过在我看来,类似语文阅读理解、诗词赏析之类的,看看便好,不必太过当真。有两件关于阅读理解的轶事记忆比较深刻,一是“鱼的眼里闪着诡异的光”,作者后来解释道,他这么写是为了搞笑,然而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居然有理有据的分了四条,不忍直视。另一好像是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文中其中一段是描写雨的,有一理解题目便是询问考生写雨的意味,作者十分不给出题老师面子的回忆道,因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确实在下雨。倘若给迁客骚人们一个阅读后人诗词赏析的机会,想必“钉死的棺材板也合不上了吧?”我这么说也有我个人的拙见,真实情况是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我有九成以上贡献给了理综,另外一成成为了我在“安丘第一监狱”(母校安丘一中)了解时事、翻看杂志的宝贵时间,但这并没有影响我曾经获得过语文学科状元,如此看来,阅卷老师们大抵和我持有相同的观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暮秋独游曲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ab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