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失的墙

消失的墙

作者: 木风_9936 | 来源:发表于2020-12-27 00:16 被阅读0次
    西直门城门南面全貌,Osvald Sirén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面临一个问题:

    满大街的城墙,拆不拆?

    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建筑学家说,不能拆!

    在1944年出版的著作《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梁先生饱含深情,“在城市街心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起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身份,壮美得多。”

    “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制比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梁思成先生抱病之中,为城墙奔走,他"将北京建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的设想,不仅保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墙、角楼、拱门,还给北京未来五十年的经济发展铺了路。

    可惜,没人听。

    在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末尾,老人无限伤感地提到,“当时,整个社会,包括知识界,能理解古代文化的人太少了”。

    历史选择了拆,于是,七十年后的今天,一切回到了原点。

    市中心不断"聚焦"的同时,是住宅的郊区化无序蔓延,社畜千里奔袭,交通网络接近瘫痪。北京,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靠圈养的、七零八落的遗迹,维持一点文化名城的脸面……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我走在东南角楼上,猜想,如果时间可以倒回,当权者不盲从苏联方案,依照梁陈方案,保护城墙与牌楼,重新划分功能区,今天的北京会不会不一样?

    ……

    惋惜也好,质疑也罢,无论怎样,后人无法见证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浩劫,推倒的高墙早已化作漫天尘土,销声匿迹。

    但是,我们仍能从那场决定城墙去留的论辩中找到一丝感悟,毕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街小巷里,四合院正面临着和城墙相似的命运抉择。

    东直门箭楼与护城河,Osvald Sirén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梁思成

    北京成为新中国的新首都了。新首都的都市计划即将开始,古老的城墙应该如何处理,很自然地成了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处理的途径不外拆除和保存两种。城墙的存废在现代的北京都市计划里,在市容上,在交通上,在城市的发展上,会发生什么影响,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慎重的研讨,得到正确的了解,然后才能在原则上得到正确的结论。

    有些人主张拆除城墙,理由是: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它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城墙是封建帝王的遗迹;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拆了城墙可以取得许多砖,可以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筒单的说,意思是:留之无用,且有弊害,拆之不但不可惜,且有薄利可图。

    但是,从不主张拆除城墙的人的论点上说,这种看法是有偏见的,片面的,狭隘的,也缺乏实际的计算的;由全面城市计划的观点看来,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

    他说: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如果发展它的现代作用,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将久远的为我们可贵的环境。

    先说它的有利的现代作用。自从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欧美的大都市因为工商业无计划,无秩序,无限制的发展,城市本身也跟着演成了野草蔓延式的滋长状态。

    工业,商业,住宅起先便都混杂在市中心,到市中心积渐地密集起来时,住宅区便向四郊展开。因此工商业随着又向外移。到了四郊又渐形密集时,居民则又向外展移,工商业又追踪而去。结果,市区被密集的建筑物重重包围。

    在伦敦、纽约等市中心区居住的人,要坐三刻钟乃至一小时以上的地道车才能达到郊野。市内之枯燥嘈杂,既不适于居住,也渐不适于工作,游息的空地都被密集的建筑物和街市所侵占,人民无处游息,各种行动都忍受交通的拥挤和困难。

    所以现代的都市计划,为市民身心两方面的健康,为解除无限制蔓延的密集,便设法采取了将城市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域的办法。小区域之间要用一个园林地带来隔离。这种分区法的目的在于使居民能在本区内有工作的方便,每日经常和必要的行动距离合理化,交通方便及安全化;同时使居民很容易接触附近郊野田园之乐,在大自然里休息;而对于行政管理方面,也易于掌握。

    北京在二十年后,人口可能增加到四百万人以上,分区方法是必须采用的。靠近城墙内外的区域,这城墙正可负起它新的任务。利用它为这种现代的区间的隔离物是很方便的。

    这里主张拆除的人会说:隔离固然是隔离了,但是你们所要的园林地带在哪里?而且隔离了交通,也就被阻梗了。

    主张保存的人说:城墙外面有一道护城河,河与墙之间有一带相当宽的地,现在城东、南、北三面,这地带上都筑了环城铁路。环城铁路因为太靠近城墙,阻碍城门口的交通,应该拆除向较远的地方展移。拆除后的地带,同护城河一起,可以做成极好的“绿带”公园。

    护城河在明正统年间,曾经“两涯甃以砖石”,将来也可以如此做。将来引导永定河水一部分流入护城河的计划成功之后,河内可以放舟钓鱼,冬天又是一个很好的溜冰场。

    不唯如此,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公尺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普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这里主张拆除者说,它是否阻碍交通呢?主张保存者回答说:这同题只在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几个城门,便可解决的。而且现代在道路系统的设计上,我们要控制车流,不使它像洪水一般的到处“泛滥”,而要引导它汇集在几条干道上,以联系各区间的来往。我们正可利用适当位置的城门来完成这控制车流的任务。

    就说绕过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讨论,假设北京同其他县城的城墙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工程,计算把城砖拆下做成暗沟,用灰土将护城河填平,铺好公路,到底是不是一举两得的一种便宜的建设呢?

    由主张保存者的立场来回答是:苦心的朋友们,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呀,四面都是广阔的平原,我们又为什么要费这样大的人力,一两个野战军的人数,来取得这一带之地呢?拆除城墙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是可以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果实的。将来我们有力量建设,砖窑业是必要发展的,用不着这样费事去取得。如此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这样辩论斗争的结果,双方的意见是不应该不趋向一致的。事实上,凡是参加过这样辩论的,结论便是认为城墙的确不但不应拆除,且应保护整理,与护城河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善于利用,使它成为将来北京市都市计划中的有利的,仍为现代所重用的一座纪念性的古代工程。

    这样由它的物质的特殊和珍贵,形体的朴实雄壮,反映到我们的感觉上来,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

                                              梁思成于清华大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bn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