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然间听到邻居爸爸在打孩子。爸爸歇斯底里的吼叫:
“你到底是学,还是不学,你能不能放点心思在学习上?”
“你给我站起来。挨打好受吗?”
“你听不听话,你让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办?你才能够学习”。
爸爸的喊声和孩子的哭声,从窗外不断的传来。让我听着心里非常的难受。
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去训斥这个爸爸,我也没有办法去阻拦他。但是我能确定的是,这个爸爸的做法,一定不是最佳的方法。
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无意之间就将大人的价值观,大人的判断方法强加于孩子身上,认为他们应该怎么样,而不知道孩子在那个状态的时候,什么样才是他应该表现出来的。
举个例子,最近因为疫情的缘故,儿子没办法上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录制了一段手语视频发给家长,让孩子们在家学习。其中有一个兰花指的动作,我觉得特别简单,但是儿子做了好多遍都不会,最后我只能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教他做。所以,家长觉得一个如此简单的动作,在孩子来看,对他却是很难很难,甚至可能是无法完成的。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儿,因为玩儿能让他们开心,而大脑就是需要这种开心的状态。只有开心了,大脑才能够探索的更深入,愿意去挑战更难的任务。如果大脑不开心,如果孩子受挫了,他只能向后退缩,而且越退越远。
每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期望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想过,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到底是难还是简单?如果是难,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做些什么,来让他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感兴趣的下一步,再把这件事情做好,再获得来自外界的肯定,让孩子喜欢做这件事情,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而不是当孩子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时候,就训斥他、打他,实际上是父母在源头就做错了。
育儿先育己,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都在不停的升级打怪。但是请别忘了,孩子就是孩子,接纳他,其他的期待与美好才能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