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时,“录录未有奇节”的萧相国为何会”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呢?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他本身的原因与外在原因。
他的“运气”好。萧相国在清朝时只是一个小小官吏,平平淡淡,并未有所大作为,可在汉朝却有了大的作为,功居第一,位居第一。
萧何有才能。在刘邦成王时,群臣都去争夺钱财,而萧何却独自整理军中军务,财务等,作为治民的材料给刘邦。这些刘邦都看在眼里,这足足表现了萧何不贪钱财,知道怎样才能让刘邦看好自己;多次刘邦战败逃跑,而萧何却召集士卒前去补救,而且并非刘邦所命。这也为他在论位时的位居第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众人所知,萧何为刘邦忠心效力,无半点他心,并为汉朝重臣,所以肯定也为刘邦做了不少出谋划策。这也说明了萧何登上此位定有一定的才能。
重要时机有多认为萧何提醒,他并吸取建议。在陈豨谋反时,刘邦于前线作战,在那露营扎寨。自己的军力,资源已不足,不说让萧何派人前来补救,却多次派人慰问萧何,这定是起了疑心。多亏鲍生提醒,并向他提议:将全家可以英勇善战的人都送去刘邦那里助战,萧何听后并按鲍生所说做了。刘邦事后对他也更加信任;韩信谋反后,刘邦又对萧何起了疑心。并再次因功赏赐他,他听取召平的建议没有收这赏赐,并将全家军力等所有资源奉给了刘邦。这使刘邦开心,自然就没了疑心;多年后,黥布又谋反,这几乎所有的忠臣都背叛了他,只留萧何,刘邦心想:不出意料的话,萧何也会谋反吧!就再次对萧何起了疑心。有一门客为萧何提议:你在刘邦地盘已经得了民心,已过多年,民心还是不变,刘邦难免会心中不平。如果你可以失去一些民心的话,他肯定会开心。萧何听后,用低价买百姓土地,失去了一些民心,刘邦知道后,自然也就开心了。
萧何多次于“危机之地”而被帮助。在群臣论谁功高时,刘邦认为萧何功高,群臣不服,认为自己也不少功劳。刘邦就举了一个简单的猎人与猎狗的事,比较了他们与萧何,是全程无话可说。萧何也就功居第一了;在朝廷论排位时,全程推荐曹参排第一,可在刘邦心中萧何为第一,这时鄂中秋为萧何说了一番话,是萧何的功绩更加显赫,刘邦也非常高兴,将鄂中秋官位提升,并将萧何的排位放在第一(萧何位居第一);在萧何用低价买百姓土地后得刘邦允许向百姓谢罪,可未经允许将刘邦的地方许诺给了百姓,造成刘邦大怒,也就将萧何捉拿,可刘邦手下的官兵向刘邦进行了劝说,讲理,使刘邦动了心,并在当天将萧何放了出来。要不是因为鄂中秋与刘邦手下官兵,萧何的排位也不会在第一,并且刘邦也不会轻易饶恕萧何。
萧何的“运气”,才能与智慧和被多人帮助及提议使他“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可却逃不过惨死的结局。他的一生立下了如此汗马功劳的确声施后世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