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餐饮创业咨询
第一个餐饮品牌深深深度评测,适合餐饮小白二十分钟的深度阅读

第一个餐饮品牌深深深度评测,适合餐饮小白二十分钟的深度阅读

作者: 8c18fe4ee0d3 | 来源:发表于2019-08-15 10:41 被阅读1次

    东半球史上第一个加盟品牌深深深深深深度评测终于他娘的写完了。

    这是餐饮加盟行业史上极具色彩的一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因为之前从未有人敢赤裸裸的把一个加盟品牌聊的这么实在。

    从!来!没!有!

    你之前听到的品牌招商介绍,都是什么“完善的供应链、优秀的服务团队、卓越的加盟体系”诸如此类的X话!在我这不墨迹,六个字:还原客观真相。

    首先,能找我做内容的肯定不是什么大品牌,我就一个小P自媒体,一万多的公众号粉丝,大品牌也不会鸟我。但如果越做越专业,粉丝量越来越多,人家兴许能给我次机会呢,对吧。

    刚开始为啥决定去,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截图!不管你好不好,只要敢说实话,那就可以聊。

    而且,这次合作的目的,品牌的利益诉求肯定是想从我这边割点韭菜。

    我的利益诉求有两个。第一,深度评测品牌内容的含金量高,大家看完涨知识。第二,做品牌评测割韭菜,我也有钱赚,这是俺接下来商业化试错的主要方向。

    但是

    想做我的韭菜,门槛肯定是高的

    我一直在跟大家强调,品类/品牌没有对错,任何事物生存并且能够有持续生命力,必然是有它的道理。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理解它,看透它的成功,并且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做成功。

    先列个全文提纲,也许你对该品类不感兴趣,但这篇文章能从选址、产品、运营等等多个角度,给你干货。

    豆捞坊到底是怎样一个小火锅?它的定位和差异化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2010年成立,豆捞坊走过的弯路都有哪些?经历9年的发展,它是一步步自查纠错的?

    线上(外卖)线下(堂食)销售占比接近4/6,为什么说豆捞坊的核心是模式,而不是产品?

    常州小火锅市场霸主,直营店全部为盈利状态,它的选址和经营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分享?

    今年年初豆捞坊征战上海,直到7月份豆捞坊(纯外卖店)也才刚刚扭亏为平,目的是啥?

    为啥直营店开一家,赚一家。而加盟店开一家,死一家?

    背景简介:

    火锅是个常青树,也是个大品类。自由市场下的充分竞争,必然会导致一个大品类从不同的维度去细分市场,从而为细分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价值,这是商业竞争的必然发展规律。

    在火锅的受众人群里面:

    大多数人喜欢川渝的麻辣,不代表鲜甜口没有市场。

    有人喜欢热闹喧嚣的大锅底,自然就有人介意一群人的筷子在锅里涮,互相吃 彼此的口水,她们更中意精致的一人一锅。

    有人在家、在加班、在户外郊游想吃火锅,但又懒得DIY时,火锅外卖市场也就应用而生。

    第一个评测的品牌-豆捞坊,我先拎出来三个关键词:

    鲜甜、 小火锅、堂食+外卖

    还是想再不厌其烦的唠叨一句,加盟小白经常问问:XX品牌怎么样,能不能做?XX品类最近挺火,能做吗?

    这种问题根本都没法回答!有需求,就有市场。大市场玩家多,竞争激烈。小市场你不认可,但存在即合理,竞争小。

    这就好比10000元,10个人抢,均分下来每人赚1000。而5000元,5个人分,均下来还是人手1000。当然,竞争不是共产均分主义,尤其是在存量市场的竞争里面,你能力强,吃的肉自然也会多。

    试吃完豆捞坊,我的体验就是绝对不会再复购。不爱鲜甜口,对精致的小火锅形式无感,活这么大更没点过火锅外卖。毕竟是个北漂,且价格敏感人群,自己DIY味道不也一样嘛!

    诶,不过我不是它的目标受众,不代表这生意就没法做,更不代表这个市场不存在。也希望大家看待任何一个品类或者品牌,不要片面的从个人主观角度来评判项目的是非。

    让市场说话。市场是什么,是数据,是真金白银的纯利润,是如何赚到这些钱的方法论。

    常州豆捞坊是一家怎样的火锅店

    什么是豆捞

    豆捞起源澳门,是火锅的一个细分产物,起初定位是高档海鲜小火锅,一人一锅,人均多在120-150元左右。汤底鲜甜、清淡,食材以海鲜、海鲜及肉类丸滑、牛羊肉为主,在小料上搭配上,豆捞也区别于传统的川渝类火锅,酱油+四沫(蒜、葱、香菜、小花椒)更受顾客的喜爱。

    先来看两个数据,常州豆捞坊在常州(堂食+外卖)、上海(纯外卖)6月份的锅底销售数据。

    常州骨汤占比36.8%,排第一。第二位是菌汤,占比27.43%,麻辣锅只有20.87%的份额。

    从常州豆捞坊的定位来看,这个销售占比是正常的,而且侧面能反映出品牌的发展也站稳了脚跟。豆捞本来就是鲜甜、清淡、养生嘛,它的受众里面,爱吃辣锅的自然就少。

    而今年发力的上海区域,麻辣锅占比40.57%,这个数据就很有意思了。一个鲜甜口的品牌,辣锅卖的最多,为什么呢?后文再说。

    除了汤底上区分了消费者喜好,在食材方面,豆捞对比川渝火锅,也有一定的差异化。来看一下常州豆捞坊的菜单设计,在菜品展示方面的优先级排序分别为:丸滑海鲜系列→肥牛羊系列→荤菜系列→素菜系列。

    依旧是从销售数据占比上来看,常州菜品销量前十里面,前五位分别是鲜虾丸、猪肉丸、鸭血、牛肉丸、精致肥牛。

    大家可能没注意,我在说豆捞坊的时候,一直加前缀“常州”。因为豆捞二字,无法注册商标,目前以豆捞为品牌名的有很多,比如品味豆捞和澳门豆捞。为表达我这次文章的严谨和专业性,特意提及一下,嗯哼!

    常州豆捞坊(下文简称:豆捞坊)成立于2010年,曾经有7个大店,全部是600-1000平,人均在120-150元之间。后来受到传统川渝类火锅的冲击,全部嗝屁。(现在只保留了一家420平的老店,这个店也是从大店换小的)

    17年,豆捞坊的团队开始探索求变。最大的试错方向就是把投资大,面积大的大店,变成了投资小、面积小的小店,同时开通火锅外卖业务。

    而转型后的豆捞坊,才是我们这次评测的主要对象,也更具备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好了,基础信息介绍完毕,下面正式开始。

    我们总结一下评测对象的基础信息:

    转型后的豆捞坊,以小店的模式存在,走堂食、外卖两种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店型:

    复合店:

    120-150平,线下精致的小火锅堂食+线上火锅外卖,双线操作。(玩过星际争霸和魔兽争霸的都知道,双线操作是有难度的昂),人均80元,单均220元。(平均3人一桌)

    外卖店:

    人均65元,单均150-180元(一单按2.5个人头算)。面积在35-50平,主营小火锅外卖。

    产品特点及受众

    鲜甜口底汤、(相对)高级别食材、精致出品、小清新装修、定位人群以20-40岁女性,堂食以2-3人闺蜜或者家庭为主,而外卖的主要消费群体65%是家庭受众。

    竞争对手篇

    大部分市场都是在进行零和博弈,市场容量就这么大,你要么被对方吃掉,要么吃掉对方。所以面对有限的蛋糕,都要尽可能了解你的竞争对手,了解他的产品、团队,然后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豆捞坊由于是双线作战,所以聊竞争对手的时候得拆分开,从线上线下两个角度去看,他的竞品分别都是谁。

    首先,常州是个火锅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别看是在南方,川渝火锅的霸主地位依旧无法被撼动。这个市场有多激烈呢,随便说几个品牌吧:海底捞、巴奴、九鼎轩、小龙坎、五星桥、德天、哥老官、电台巷、有拈头、星记猪骨、谭鸭血、草料爸爸牛排火锅……叫得上号的品牌店就有60-70家。

    所以,我们不谈广义上的火锅竞争,只从形式、口味、价格、消费人群、消费场景这四个角度去寻找重合度较高的类竞争对手,来做一个介绍:

    呷哺呷哺

    虽然都是小火锅,且呷哺呷哺的人均更便宜,人均60-70元左右。但严格意义上,它和豆捞坊不算一个维度上的竞争对手。前者是火锅快餐化,捎带一丢丢正餐人群,而后者是实打实的正餐定位,捎带一丢丢快餐属性。

    哈哈,这句话挺绕口。

    我是呷哺呷哺的死忠,消费频次很高,一个月1-2次。事实上,除了家庭聚餐,我已经很少消费传统火锅了,要么是串串,要么就是呷哺呷哺。串串相对于传统火锅,解决的痛点是同样的价格,能吃到更多的菜品。而呷哺呷哺,讲究的是吃火锅的效率问题。

    我为什么经常跟我媳妇去吃呷哺:

    一是只有吃火锅的需求,没有社交需求,老夫老妻了都是奔着吃火锅去的,也不闲聊。

    二是快,点餐-上餐-开吃-走人,一气呵成。完完全全就是把它当成快餐来消费,吃完就顺手上楼看电影,而且都是掐着时间去。

    三是价格OK,毕竟是北漂嘛,属于价格敏感体,传统火锅/串串人均120以内我都OK,超过130就觉得有点贵。人均60-70的小火锅,真的不贵嘛,吃到就是赚到!

    四是对品质要求不高,我每次都点麻辣汤底,蘸料是最爱的呷哺呷哺芝麻酱。重口味下来,至于你说食材好不好,新不新鲜,反正不坏就行被。

    一线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呷哺,反而在很多二线城市吃不开。我也在群里问过几个兄弟,他们当地的呷哺生意都不咋地,不管南方北方。

    我们回到常州这个地方的消费环境去看这个问题,应该可以找到原因。

    首先,常州外来人口少,生活节奏并不快,对大家来说,火锅就是火锅,就是强社交场景的正餐。求快,把火锅当快餐来吃的人少,一人吃火锅的场景就更少了。

    其次…额,也没有其次了。光这一点就能把呷哺拍死。产品是为解决需求而生的,你在北上广深混得风生水起,是因为有类似我这样的一批人,而你的产品恰好解决了我们的需求。但拿到部分二三线玩不转的底层原因,还不是因为当地人根本没有这个需求。

    你看,类似的价格,类似的形式,但定位不同,生存情况就完全是两回事。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三四线城市不同的市场环境也让呷哺面临各种挑战。如果当地正餐也就60-80元的话消费水平,那么呷哺作为快餐,其客单价就显得贵了。这时候反而旋转小火锅生意会很不错,比如俺老家,有个叫陈钢串串香的品牌就活的很好,人均在20-30之间。你说他是火锅吗?我反而觉得是升级版的麻辣烫。

    锅圈食汇

    这两年,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冒出了很多火锅食材店,主要以社区店为主,同样是锁定了在家吃火锅的场景。

    解决的是什么痛点:

    原来你想在家吃火锅的时候呢,购买体验非常繁琐。想买火锅底料,大超市太远,懒得去。小超市有,不过要么就是底料可选择性少,要么就是能烫涮的食材少,不得已还得再跑一趟菜市。

    锅圈食汇就简单了,以后在家吃火锅,不用来回溜达折腾。到我这,产品线非常全,想吃啥随便挑,一条龙服务,价格还便宜。

    当初我看到这个模式的时候,眼前一亮。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细分市场,过年的时候在老家特意还去体验过一次。

    主观感受就是:不会再复购了!价格是便宜,但品质上不来。我不是个特别挑的人,但那个10元一份的牛羊肉,吃起来真心不咋地。

    就像我不会在复购豆捞坊一样,我不爱吃鲜甜口,所以不是它的受众,但并不代表它生意不行。锅圈食汇的前身就是做火锅食材的厂家,本身供应链就有优势,人家的低价定位也应该是品牌自身发展的策略性方向,也必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

    这可能也是我在一线城市看到的比较少,但三四线城市集中爆发的原因吧。

    锅圈的受众偏价格敏感体,对品质要求不高。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它是依托于线下门店人流量的零售生意,而不是餐饮店。你随便去外卖平台查一查当地这种店的销售情况,一般都不高。

    总而言之,锅圈的消费场景虽然跟豆捞坊的火锅外卖有部分重合,但从品牌定位、客单价、受众人群,销售模式上来讲,并不是赤裸裸的直接竞争对手。只能说外卖火锅市场就那么大,高、中、低档的需求都有,大家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捕获相应的受众群体。

    淘汰郎

    说到外卖火锅,从知名度上来讲(关键词是知名度,谁让人家招商加盟广告做的响呢),淘汰郎绝对是小火锅外卖里的头部品牌。

    人均客单价类似,销售模式类似,产品线上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一个主打川渝+麻酱,一个是鲜甜+酱油。(当然这只是粗看起来的表象而已)

    群里有个兄弟正好做了淘汰郎,拿了当地的代理权,目前除了汤底还是从公司拿货,其他的原材料全部改为自采。生意吧,还凑合,淡季保本、微利,旺季挣一票。现在老板不参与日常经营,自己上班,员工在店里。

    淘汰郎有一点优势不错,因为小火锅基本都是自配送,外卖平台扣点5%,而豆捞坊扣点6%。

    锅sir及其他

    要说同级别能跟豆捞坊正面刚一下的,锅sir算一个。在上海,锅sir建立了中央厨房,每天会把所有的菜品集中制备,然后统一配送至旗下的8-10个门店中。

    这么做的优点是减少门店人工,控制成本。比如锅sir的上海纯外卖店,配备2个人工,但同等情况下,豆捞坊就需要3个。

    同时,锅sir在上海的外卖市场,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也是最高的。

    在产品方面,还是那句话,大家都大差不差。重要的还是看团队怎么去精细化的运营,后文会详细阐述。

    剩下一些牌子体量就更小了,在这里就不多赘述

    我们来小结一下:

    堂食方面,豆捞坊通过精致小火锅去吃整个火锅市场里的一个小细分。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堂食方面跟豆捞坊一模一样。

    而在外卖方面,整个市场份额本来就不大,但各个维度的玩家不少。除了上述竞争对手以外,还有未提及的传统川渝类火锅店外卖。

    火锅是个重供应链、重运营的类目,我们抛开头部品牌不谈,其他类似于豆捞坊这种体量的火锅品牌几乎不存在“所谓”的供应链优势,比如多么多么牛逼的渠道、多么多么优惠的价格、多么多么完善的仓储物流……诸如此类。(上文淘汰郎加盟商原材料自行采购就能看出这点)

    那么,竞争对手不少,产品层面又没有足够的差异化,所谓的供应链又没有足够的优势。豆捞坊能做成什么样呢?

    2018年,豆捞坊常州五个店,线下、线下总营业额1800多万,纯利润500多万,具体就不统计了,没啥意义,知道个大概区间就行。

    豆捞坊每周会对常州饿了么、美团上所有的竞品(市区内)进行一个月销量统计的更新,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只要是涉及到火锅外卖,都会算在其中。

    19年2月份,双平台其他品牌市场份额43.83%,豆捞坊占比56.18%。

    然后再看看半年后,19年7月22日的数据统计:

    双平台其他品牌市场份额占比27.71%,豆捞坊占比72.29%。这是什么概念?二八法则、强者恒强、地头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数据放到其他城市,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十年积累、品牌认知,规模效应,直营团队等等综合因素才会促成这个局面。

    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不妨先总结一下豆捞坊的核心亮点,我认为第三点才是最最核心的竞争力。

    1、 120-130平的选址策略,用快餐的面积做重餐,把火锅的投资成本变低,风险变小。

    2、 线下线上的经营模式,小火锅堂食是细分市场对吧,没事,我用外卖来补。外卖体量不大是吧,没事,我还有堂食呢。

    3、强门店运营的能力,小火锅这个赛道里大多数为加盟店。刚才也说了,火锅是重运营的类目,没有直营团队操刀,加盟商质量参差不齐,遇到豆捞坊这种正规军作战,自然很难有所作为。

    拿这三点我们再去看它的市场表现,基本就比较明朗,下面来具体看看门店的数据表现:

    直营店经营情况

    常州复合店(线下堂食+线上外卖)

    常州目前已有4家复合店,表格中第三家是420平的大店,不符合现在豆捞坊的定位,无参考价值就不聊了。另外一家新店8月1日开业,未列入表格中进行统计。

    主要看前面两家店的经营情况

    150平以内的两家店,人工占比约16%,该人工数量指的是全职人工,旺季暑假工临时工未统计。

    食材毛利平均为60%,日盈亏线一个4333元,一个是5000元。纯利方面,第一家能做到28%,第二家则是24%。

    一店年房租20.4万,年营业额336万,产生94万纯利。

    二店年房租28万,年营业额452万,产生108万纯利。

    两个复合店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占比表现都不错。(备注:表格中营业额指的是毛营业额,未去掉会员优惠、平台活动这些)

    常州纯外卖店

    豆捞坊外卖店客单价相对堂食较低,对食材品级有要求,毛利只能做到48%,但由于二线城市房租成本低,且纯外卖店人工少的原因,纯利润率反而能突破30%。其中第一家店纯利35%,第二家为32%。

    一店年房租5万,年营业额178万,产生62万的纯利。

    二店年房租6万,年营业额161万,产生51万的纯利。

    以第一家店为例,旺季每天做到近8000元的营业额,以单均150元来算,一天50单就能完成任务,淡季的话4000营业额只需要每天26单即可。

    当然,如果你想努努劲,每天都保持50-60的日单量,也不现实,毕竟市场容量在那摆着。

    上海纯外卖店

    上海火锅外卖市场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了,跟常州不可同日而语,小火锅品类粘性强,加上豆捞坊又是个外来户。今年年初他们在上海搞了三家外卖店,7月份也才刚刚做到盈亏平衡。

    下图是上海天山路、虹梅路商圈竞品月销市场调研表:

    锅sir排老大,9家门店,一共吃下29.39%的市场份额。海底捞8家门店,位列第二,拿下22.46的占比,第三位就涮久久,11.60%。

    豆捞坊排行老四,拿下10.56%的市场份额。两家店共计月销1889单,平均每天62单。也就是说一家店一天也就30单。

    啧啧,这么算的话,这个市场真的是不大哦!

    话题一转,说到上海汤底销售占比的事情上,上海跟常州消费习惯不同,上海外来人口多,一人食场景也多,加上目前属于用价格战抢市场的阶段,导致靠粗狂抢来的顾客,在口味风格上更偏爱川渝+麻酱,这也解释了上文中说到的上海辣锅销售占比40%的原因。

    “鲜甜+酱油”这个品牌定位此时不能,也无法成为品牌发展上海区域的第一战略要素。

    这也是豆捞坊常州的知名度光环加持,无法在上海套用导致的结果。所以,豆捞这个差异化定位,在上海到底要不要坚持?怎么一个打法?就要看品牌方接下来怎么玩了。

    如果坚持,豆捞坊在上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他要用价格战筛一遍顾客,接下来用“鲜甜+酱油”再去剔除掉一大部分川渝火锅爱好者,最后留下的就是精华。这么做的话,虽然前期会很难受,但长线积累起来,顾客的粘性会更高,对于品牌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坚持,而是去适应目前已有客群的消费习惯,并计划按照这个思路去扩大客群。走着走着,可能会失去“鲜甜+酱油”的差异化定位。短期来看可能会比坚守定位更好打,但长远来说,应该是没有常州70%复购那么高的粘性,同时也少了相应的品牌辨识度。

    ------

    豆捞坊这么赚钱吗?直营店投资六七十万,一年100万的收益。十几万块钱做个外卖,一年能赚50-60万?这也太厉害了吧,天了噜。

    我已经忍不住要拨打加盟热线,抢占第一个名额了。

    呵呵呵……

    开文我也说过,豆捞坊的加盟店表现不行,甚至可以说极差!

    铺面的面积大小可以控制,经营模式可以复制,但选址和运营、推广能力,小白加盟商学不来哦。

    下面就来聊一聊,你为啥学不来

    开店是个系统!挣钱是个系统!好产品+好选址+好运营管理+好宣传推广才有更大的概率挣钱。(注意我说的是更大概率,而不是绝对)

    豆捞坊直营店的成功因素太多,很多都是具有唯一性,比如它在本地有强大的品牌效应,比如他是常州第一家做纯外卖的,这些客观因素放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可复制的。

    选址篇:

    看两个具体的选址案例吧。

    常州复合店选址案例(直营店)

    常州百大店(就是上文经营数据表中的复合店一店):常州市中心,商圈没毛病,以百货大厦为中心,周边500米竞争对手13个,销售推动百货大厦、泰富、新世纪、吾悦、莱蒙有5家大商场。

    人流最多的聚客点有三个:新世纪和泰富那个十字路口、吾悦小龙坎门口三岔路口、百货大厦这十字路口。

    新世纪那个需要经过地下通道和天桥才能去对面,太麻烦,不考虑。

    吾悦小龙坎那有一间门店离聚客点太远,被小龙坎、有拈头和辣府截流严重,放弃。

    (目标商铺)

    (平面示意图)

    最后选定百货大厦,有2间门面可选。

    第一个在莱蒙三岔路口,曝光人数1万不到,周边业态以奶茶、小吃、快餐低客单为主。业态不匹配,pass。

    (目标铺面)

    (目标周边的小吃、快餐)

    (平面示意图)

    另外一间在百货大厦对面辅街。这个地方曝光量测下来百货大厦出入和十字路口人流都能看到,日流2万以上,但有10级以上台阶,吧台易接近度差。

    在无法考量目标捕捉率的时候以曝光数为优,选择百货大厦对面店铺。该店铺台阶多,对外立面布景和门头吸引力要求比较高,门口设绿植布景,用优惠大海报增加捕捉率。

    常州复合店选址案例(加盟商)

    这是常州最近一个加盟商选址的经过,拿出来分享一下。(豆捞坊之前霍霍了那么多加盟商,现在也反应过劲来,不能瞎胡干了,而且这个加盟店还是在常州大本营。)

    商圈位于常州武进区大学城,半径2.5公里的范围内有6所大学,20座写字楼,43个小区,消费群体主要以学生和居民为主。

    有四个意向位置,分别为1、鸣新中路29-2号。2、永胜中路18号。3、滆湖中路25-2号。4、滆湖中路11号。这四个位置是加盟商提供,豆捞坊负责筛选。

    综合分析下来,全部pass

    第一个

    店面鸣新中路29-2号,位于小城故事二楼,面积200平方,租金18万,押金15万,租金一年一付,前期投资较大,最低70万。鸣新中路餐饮集中,小吃、快餐、正餐各个品类都有比较大的竞争。

    二楼位置,窗外位置不能做门头,曝光不足,不利于品牌形象展示。对标的旁边一家辣德火锅,客单价70元,根据蹲点数人头显示辣德全天进店68人,但实际在18:00-21:00这三个高峰时段就餐桌数只有八桌,共计35人。

    对标辣德门店的捕捉率,豆捞坊新选店面预估营业额为2450,但保本营业额为4700元,差太多,pass!

    建议新选店面人流量测算需要测算一周中,周一、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的全天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

    第二个

    店面永胜中路18号,面积200平,租金10万,餐饮集中的区域位于永胜中路中间路段,距离目标店面100米,偏离餐饮集中区域。

    店面旁边是一家洗车店,业态不符合,沿街主要以快餐类为主,客单价较低,正餐主要集中在对面,永胜中路人流比鸣新中路和滆湖中路要较少,pass!

    第三个

    滆湖中路25-2号,新选店面面积100平方,租金15万,上家是服装店,左边是理发店,右边是两家外卖店,位于小区出入口的位置,人流较少,沿街餐饮主要以快餐类为主,pass!

    第四个

    店面在滆湖中路11号,面积100平方,租金19万,靠近十字路口位置,位于家润多超市进出口位置,但去超市购物人流不多,超市内物品生产日期距现在较长,存在滞销。

    100米范围内有家世纪华联,1.6公里范围有家大型超市大润发,左右两边是华莱士和全聚德。

    全聚德消费群体主要以开车前往,附近居民前往就餐较少,周边小区居民主要集中在3点和4点的中间区域,4点位置周边100米范围内重餐饮店铺只有1家全聚德,店铺较少,不属于正餐习惯消费场所,pass!

    看完以后啥感受?没错,店铺就是不好找啊。想不妥协,找个理想的好位置,更是难中之难啊。

    最优面积&最佳人员配置

    拿百大店举例,面积137平,9个员工,营业时间9:30-凌晨1:30。

    设有10个餐桌,2个六人桌、3个二人桌、5个四人桌。堂食平均一天可以做到2.3台(注意不是2或者3,那是个小数点),一台营业额大概在2200元左右,也就是说堂食一天可以做到5000元。而这家店的营业额线下占比55%,线上占比45%,均下来一天就是万八千块钱的流水。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面积选择,豆捞坊也有自己的考量。他们经过实际的经营测算,发现火锅店超过250平,人员不能通岗。面积低于150平,灵活性就很强,人效也会通过合理的排版和分工做到最优。

    什么意思呢,外卖火锅的是从16:30开始高峰期,而堂食晚间的高峰期从18:00-20:00。所以线上线下的高峰期可以错开。前厅的服务员,也可以去后厨。

    豆捞坊现在单店架构是店长、实习店长、前厅经理、后厨部长、员工、实习生组成。到了员工就需要厨房和前厅通岗了,经理、部长、店长等都需要会。火锅区别于其他品类,标准化程度高,上手难度低,所以通岗不存在什么问题

    产品&就餐体验

    平衡的产品线

    说实话,单从产品线这个角度而言,如果让我来用一个词来形容豆捞坊的话,就是平衡。平衡的正面理解是稳定,细节做得很到位,这个价格对得起这个品质。

    平衡体现在品控上,而品控是运营以及供应链里重要的一环。竞品之间趋同的产品线,也让“品控”成为了豆捞坊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首先体现在对产品出品质量的监管上,定期的门店巡查是必须要做的,基本上是两种方式。第一种亲自到店,第二个是以神秘顾客的身份下单体验,如果发现店里有不标准的出品,处罚相对就比较重,通常罚款金额都在一百块往上。

    在原材料品质上的把控,也是直营店的优势之一。品控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吃火锅。吃竞品的火锅,吃自己家的火锅。

    吃竞品就是挖掘可取的优点,吸收采纳。吃自己就是看供应商这一批次来的产品,有没有问题。同时不断的找新厂家来试菜,在同等价位的情况下,哪家的品质最好,就选哪家。所以豆捞坊换供应商,也是相对比较频繁的一件事情。

    但平衡的反面角度,就是缺乏亮点。豆捞坊缺乏爆款和拳头产品,这也是他们意识到,又一直试图在寻找解决方案的点。

    像海底捞的服务,巴奴的毛肚,捞王的猪肚鸡,都能直击人心,让消费者加深品牌记忆。而豆捞坊,甚至好像同类型的小火锅都缺乏这样一个爆点。

    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哈,“平衡”在这里只是中性词,非贬非褒。

    关于爆款,我插一下个人想法,爆款是什么,可以是单点极致,也可以是强体验认知。

    既然豆捞坊产品层面的主打卖点之一是海鲜系列,是不是可以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寻找一款口感、新鲜程度极佳的高性价比单品,以此来加深顾客的记忆呢。

    再比如豆捞坊的蘸料,以海鲜酱油为主。而且目前门店选用的酱油是产品研发部向工厂端定制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深挖这个点,针对不同人群(女性、男性,甚至是小孩)的口味,打造在风格、味形上略有区分的不同款呢?

    普通消费者吃不出来,但是看到你又3-5款不同的酱油,心里会想:嗯,豆捞坊真专业。

    识货的消费者能吃出来,心里也会想:嗯,专注、专业。这几款酱油确实风格迥异!每一款味道都相似,但细品下来,不同的食材与酱汁之间的融合碰撞,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这种产品研发层面的专注,也可以给食客带来极强的仪式感,也可以为门店提供绝佳的营销素材。

    当然,打造爆款的方式有很多,方向也有很多,以上只是我的突发奇想,随便说说而已。任何一个爆款,都需要经过集合团队的资源、背后的供应链以及市场的验证和洗礼。

    就餐体验上:

    这份鱼肉上会撒一些鱼子,视觉品质感挺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为了装个逼,没啥卵用。

    不过烫涮入嘴以后,鱼子的爽脆搭配鱼肉的软绵,层次感还是很鲜明,有点意思。

    肉类盘底都会放冰块,出品呈现形式上也会加一些干冰,这个仪式感是不大不小的加分项。

    因为进店客户60%以上都是女性,豆捞坊在出品上也进行了多次调整,风格更偏向于日式精致出品,部分食材的投量也相应的减少。

    比如原先虾滑定价32块钱,现在减少投量后改成19块钱。娃娃菜12块钱,现在减少投量后改成6块钱。这样客户点起来没有那么大压力,可以多点几个菜。同时菜品毛利从以前的60%提高到了65%,人均跟以前差不多都是80元左右。

    不过在整个更换过程,仍需要考虑人均食量(成年男900克,成年女700克,儿童500克),毕竟能不能吃饱,是基础。

    此外,在一些细节上也是需要不断的打磨试错。豆捞坊人均就餐时长是1个小时15分钟,用来锅底加热的植物燃油,300g,燃烧时长为1个小时30分钟,能保证充足的顾客体验。但如果是单身狗来吃,那植物燃油就200g,1个小时的燃烧时长就够他吃的了。

    300g和200g,价格上也就省不到2块钱。

    店里没有低档酒水,小店不设厕所,都是尽可能的降低顾客的停留时长。

    这些很牛逼吗?我觉得还好吧,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技术含量。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尤其是对植物燃油省的一块多无感。

    但这就是细节啊,一个个点堆砌起来,就不叫细节了,叫化学反应。

    这种细节第一是有团队优势,第二就是认真、细心的经营,不断迭代优化导致的结果。

    外卖体验

    在外卖体验方面,豆捞坊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亮点是食材品质(又是品评的事),在食材选级上,会高出同级别竞争对手。但相应的,毛利也会比其他对手低。

    比如锅sir的外卖毛利70%,豆捞坊只能做到50%。因为定位的是中高端火锅外卖大众化。

    在细节上,一些肉类如虾丸、牛羊肉的打包盒是定制开模,底下可以垫冰块来保持食材新鲜度和出品的呈现。

    顾客收到餐以后,是有2袋汤包的。一包底汤,一包加汤,而其他竞争对手加汤是直接用的矿泉水,口味上有影响。

    还有个小细节我觉得还是挺感人,汤底、尤其是麻辣锅的,温度一凉就干巴成一块一块的了,看起来说不上恶心吧,反正不舒服。尤其是冬天,油不呲咧的。

    豆捞坊在配送前,会用汤炉加热汤底,然后再封装给快递小哥。这样送到顾客家的时候,是温的,不结块,体验感很好。

    关于汤底包的这个事情,因为我没有试过,特意求证了一下淘汰郎的加盟商,果然如此。

    用户体验说完了,你发现没有,全是细节,没有一个有难度的。其实很简单,其实也很难。为啥难呢?一般商家都是站在简易操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店铺运营

    终于聊到运营环节了,啊,这又是一个大题。做餐饮,最重要两个工作就是开源(提高营业额)节流(降低成本),不管你是餐饮企业,还是个体商贩。

    这个板块就从储存规划、制备流程、操作流程、动线流程四个角度,来看看在重餐饮里面,运营的重要性。

    储存规划

    储存规划主要指的是控制能耗成本,现在基本上火锅品牌的能耗成本(水电气)占到营业额的5.5%,而豆捞坊只有3.5%。

    这个呢,首先是需要店长每天做能耗表,比如这个月营业额是30万,能耗成本是1.5万,那就是5%的占比。这个时候需要从大耗电量电器设备切入,排查为什么成本会这么高。

    拿豆捞坊厨房的大能耗电器汤炉、冰箱举例。

    我们先说汤炉,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温。单汤炉是6kw,一般体验店用的双汤炉是9kw。按门店300斤/天的汤底用量,假设早上过来就预制300斤放着,那么汤炉需要一直工作,耗电量很高。

    但如果我们按照时段营业额预估,早上先制备100斤,晚餐期间再制备200斤,这样可以省下来一半的耗电量。

    再来看看电冰箱,它的耗电量是这样算的,假设设定的冷冻温度是-18度,那冰箱内温度达到-18度了,基本不用耗电了。如果储存的货越多,要降到这个温度就需要越长时间,耗电量越高;如果开关冰箱门越频繁,那耗电量也会越高。

    所以,在储存规划中,豆捞坊会把常用的和不常用的分开、把预制好的和没预制的分开。以此来优化能源损耗。

    制备流程

    每周店长会给到厨房本周的时间段制备量,当然,中间会有所有误差。(时间段制备量是指根据历史营业额,预估下周的菜品制作量,并细化到午餐高峰点和晚餐高峰点)

    所以厨房的原则是少量多次。把产品按照保质期、呈现新鲜度分为五档:可常备、需提前1小时备、现场备、外卖备、堂食备(因为堂食需要装盘,所以像肉类都是现备的,而外卖可以提前预制)。

    (soc表上每个菜品的摆盘和投量都标注的很清楚)

    (专门用来存放制备好锅底的冰箱)

    (专门用来存放刨肉工位的冷冻冰箱)

    (专门用来存放制备好的外卖菜品冰箱)

    一个小案例说下:去年七夕,豆捞坊一家纯外卖店当天做了一万二的营业额就关店了,但这个时候还没过晚高峰。

    原因是备货量不充足、出品跟不上,想继续赚钱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没有合理预估当天营业额导致的结果。

    节假日的销量其实对营业额影响挺大的。如果你看历史同期数据,看环比数据,甚至综合比对天气、营销活动这些因素,做一个合理的备货预估,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补充:豆捞坊这些运营干货和各种详细的表格都会在知识星球更新,感兴趣的加社群哦。

    操作流程

    完善的操作流程有两个目的,1:出品标准化,以此来提高顾客满意度。2:提升效率,原来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九个人就能搞定。

    这个工程就需要制定标准的人经常去厨房盯梢了,比如阿姨切配,每天要转身去另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且频率非常高,那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能不能减少他的无效消耗。

    再讲一个更细的细节,服务员小哥哥每次拿货,在上层层架的话,需要垫脚。如果这种行为很频繁,一个小时需要十次垫脚去拿东西,那就需要去调整货架的高度,或者货品的摆放。

    总而言之,运营团队一系列的优化改进,是希望员工在用餐高峰期是相对清闲的,而在预制期才是最繁忙的,毕竟子弹是要提前准备好的。到了高峰期,所有人的第一重心应该是保证出品的品质,而不是忙于制作。

    动线流程

    这个不难理解,比如厨房到前厅路线肯定是越短越好,尽量不要有视线上的盲点,反之则需要增加人手来看桌位和传菜。

    像豆捞坊选择100多平的小店,不需要专门的传菜,看桌服务员可以直接一人多岗。

    再说厨房动线这边,工位之间需要有顺序,清洗-切配-汤底-刨肉-装盘是要在一条线上。如果顺序错了,厨房通道、面积要加宽加大,忙起来跑来跑去,会造成人员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好的情况是人站着不动就能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题外话:类似大部分快招公司就没这个概念,自己实体店都没有,哪来实用的动线呢?)

    供应链

    供应链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上文也说过,对于豆捞坊这种中小型餐饮企业来说,在供应链上想要突破比较困难,想找到能一起成长的供应商资源,也不容易。

    在产品篇讲到过品控的一些具体工作,如果按照优先级排序的话,豆捞坊对供应商食材的要求顺序是:品质第一、价格第二、稳定性第三。

    品控另外一个工作内容就是新品研发。豆捞坊目前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食材的专属性上。土豆用云南的红皮土豆,属于农家种植,很面,但煮不烂,带有一定的甜味。冬瓜选用的是广州的一个小冬瓜,价格相对会高一点,但食材的味道,新鲜度,会比之前要好。

    另外可以讲一讲的是门店上新的花胶鸡底汤研制过程。

    据说啊,因为我没有参与,只能用据说这个词。他们会找遍全国一线城市最好的花胶鸡品牌。这次对标的是最知名的楼上火锅,是一家香港的品牌。

    为了这个汤底,总经理和品控专门去香港待了几天,然后花钱把楼上的主厨徒弟请过来公司,直接买配方,然后品控来测试不同材料和配比,最终定下来配方,找厂方讨论生产线匹配的问题。

    这块基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吧,希望大家能对供应链有另外一个全新的认知,而不是单纯的说什么独家、低价、量大这些才叫供应链。

    关于营销

    小火锅这个品类很细分,而外卖小火锅更是细分中的细分,市场容量就那么大,而且消费频次低,这是这个品类天生的缺陷。但优点也显而易见,毛利高,粘性高、生命周期长。豆捞坊外卖的复购率高达70%,堂食不知道具体数字,因为没有精确的数据可以衡量。

    因为消费频次低,所以导致品类生命周期长。一周吃三次,跟俩月吃一次,哪个你更快能吃腻?同时,因为竞争趋同,谁的产品、服务做的好、价格合理,我就长期选择谁。

    再加上豆捞坊在常州是个老品牌,消费认知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它在目前的经营阶段,营销重点一直是以老客户维护为主,尽量不做拉新。

    有两点值得拿来聊一聊:

    第一个,借助实体店的优势,将门店客户导入线上,同时在外卖盒内发送线下堂食代金券,进行双向的二次转化。

    第二个,社群的维护。微信社区里面,每月会员日、抢劵99抵149、抽免单等活动,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老客户粘性。

    其实,这个品类天然适合摆脱外卖平台,做私域流量,做微信公众号、个人微信和社群营销。

    如果之前谁说自己搞外卖完全脱离美团、饿了么,能把用户倒流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更个人微信来下单,那我真是觉得你吹牛逼了,因为难度太大了。用户习惯和教育成本在那放着呢。

    后来三群来了个做披萨的兄弟,人家苦哈哈摸索了好几年,就是这么玩的,完全脱离外卖平台,也不在外卖平台花一分钱推广。

    理论上,像火锅、披萨、烘焙这几个品类,都是可以把顾客聚拢到自己的小平台搞,因为这些品类消费频次不如刚需快餐(米、面之类的),但毛利高,复购率高,一旦认可,客户忠诚度非常高,维护老客户的成本是是要远远低于拉新的。

    此外,记住三点。

    第一:营销永远只能让你锦上添花,不要总被网上那些新闻洗脑。选址、产品和运营这些基本功才是你持续赚钱的王道。

    第二:营销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秘!不是说你非要有一个惊天动地的策划案,一出来全网爆红,堂食门店都给你挤爆了。你没有人家这头脑,没有人家的媒体资源,更没有钱烧在这上面。

    第三(重要):和运营一样,营销最重要的也是落地和数据监控,从策划→工作计划表→设计、文案→店长培训、员工培训→执行落地→数据收集→数据反馈→分析→调整。

    关于营销,再讲两个案例

    (一)

    常州复合店.百大店18年8月份开业,前期主要的营销目的是拉新,再加上附近写字楼、商场特别多。

    为了提升午市和下午用餐时段进店的人数,地推宣传单发了5000张39块钱单人线下超值套餐。

    线上团购也上了39元的套餐:700g的菜品(肥牛、五花肉、虾丸、台肠、娃娃菜和生菜拼盘、鸡蛋面),半年时间线上销售3800份,线下1000份左右,总共转化4800份到店用餐。

    补充:700g 39元套餐外卖毛利37.47%,堂食的话可以做到52.38%。

    到今年5月份,线下外卖又推出了39元的无锅套餐。这次活动别看价格一样,但目的截然不同,8月份的目的是拉新,而这次是提高复购率。

    为啥这么做?根据线上的数据统计反馈,豆捞坊老客户复购率占比70%,再去抢剩下的份额已经到大的天花板了。所以,深耕老用户才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明确这个目的以后,这次39元的套餐做了两个简单的调整:

    1:改成无锅套餐,因为老客户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

    2:考虑到之前的套餐活动做了半年,老客户会吃腻,所以这次的套餐700g投量不变,但食材变成了五花肉、肥牛、猪肉丸和芝士丸丸类拼盘、豆腐皮、鸭血、娃娃菜、鸡蛋面,看起来更丰富,而且用的丸类更填饥。

    因为此次活动以提高午市销量为主,而午市客户基本都是刚需类的需求,吃饱是前提。

    (二)

    相对于传统中餐,每个厨师对于出品影响很大,可是火锅在产品上其实大家都大同小异,除了对食材等级的严控,更好的竞争是在价格竞争。

    上海外卖店,经过2个多月的测试,发现当地顾客以单身白领居多。所以4月份上海推出了39元(无锅)、49元(一次性锅)、69元(无锅)、79元(重复利用的锅)套餐,都是针对单身白领。

    其中39元的套餐是为了跟平台大流量品类争夺客户,因为现在外卖的主力消费区间还是在30左右,瞄准的是冒菜、麻辣烫的消费人群。小火锅自然比冒菜做的更高端,体验感会更好。所以这个套餐的目的是用来降低新客第一次的尝试成本,扩大竞争维度。

    5、6月份测下来,营业额翻了一倍,单店营业额在12万左右,月复购率提升至22%。

    考虑到上海的竞争红海是饿了吗平台,基本占据了全上海62%的外卖市场。豆捞坊在上海属于新品牌,排名上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前期瞄准了美团。因为竞争小,价格便宜,所以曝光价格区间大,曝光量更高,下单转化也更高,目前两家市区店在美团平台都排在商圈销量首位。

    另外,在产品上的差异化打法就是,毛利相对竞品低、但品质又相对高一点。每个菜品投量做的比竞品少,但单品便宜,顾客在菜品的选择上更丰富。

    读到这,是不是能引出下面一个结论:加盟品牌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你一个全年营销计划,告诉你什么节假日该做什么活动。你要是生搬硬套,有个P用。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啊,同志们!为什么推出这样的活动,目的是啥?花多少钱,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何改进优化做到更好才是关键?

    这个技能是加盟商把加盟费交了,能直接复制过来?

    加盟店篇

    今年2月份,豆捞坊正式开放加盟。因为走了9个年头,直营店的盈利能力和数据表现都很好,所以品牌方对加盟市场有盲目的自信。

    刚开始做了百度竞价、信息流和展会,付出的推广成本比较高,来访客户成本达到5000-7000/位。也就是说,一个来店里考察的客户,需要品牌方花费5-7千,注意这还不是签约哦。通常来说,2-3个来访,能成一单。

    迫于成本的压力,豆捞坊开始跟快招公司学习电销话术、商务洽谈技巧,想高效、快速的成单,必然会导致加盟商质量层次不急。给钱就让你干。

    再加上,直营体系想要复制给加盟商,难度太大,导致整体放出去的加盟存活率都不高。举几个例子吧。

    刚才为啥说豆捞坊真盲目自信,不是假的。是因为我发现他好几个加盟合作都是内部员工的亲戚朋友开的。

    加盟案例一

    老板是采购部员工的侄子,家里比较有钱那种。店开在江苏淮安,整体投资80万。租了3层360平。后来只装修了两层,240平,每平装修费用1200元左右,光这块造了30万。

    18年12月开业,从开业到现在平均每天3100元的营业额,盈亏线2600元。现在不挣钱反正也不赔钱,但是回本周期……猴年马月了。

    没做好的原因,主要是选址。复合店要找到好的位置特别困难,选址老师去当地跟着加盟商找了两天,确实没好的店铺。后来加盟商自己找到一个门店,房租便宜,但旁边有33家正餐。

    为了让他尽快落店,也就没有拒绝选址申请。当时选址老师也不敢自作主张让他选择比较贵的店铺。

    这其实就是加盟中一个特别纠结的问题。如果位置不行被品牌方拒了,让加盟商一直在外面找,这种情况加盟商最后都会放弃,觉得太难了。

    小白餐饮投资90%以上都是心血来潮,加上豆捞坊在外地的品牌力不够,一般对豆捞坊加盟保持激情1个月的凤毛麟角。

    为啥我的社群一直叫劝退群呢,就是这个道理。劝退那些冲动的、不理智的、一味觉得餐饮多美好多容易赚钱的人。最后剩下吓不走的,也才只是刚有资格迈出做餐饮的第一步。

    加盟案例二

    夫妻纯外卖店,在浙江义乌。整体投资15万(含房租),房租1.5/年 ,一个月平均做3万的营业额。两口子现在也不想干了,挣得太少,还不如去打工。

    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呢,是小地方火锅外卖太过于小众,有营业额天花板。

    加盟案例三

    老板是豆捞坊市场部员工的弟弟,整体投资26万,纯外卖店,开在上海永兴路店。房租一万一,盈亏线2300元。一二月的时候,赶上旺季,做到了15万的营业额,但现在已经关店了。

    这家店是怎么死的呢?额,我该怎么说啊?是怪加盟商监管不力,还是老板不踏踏实实搞呢?

    加盟商大部分是看重眼前利益的,这家店生意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出品的投量上不达标。soc定的牛肉投量150g,老板为了节省成本做成95g,公司巡店后发现了也只是口头警告,并没有按照合同内进行处罚,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这家店的外卖数据来看,复购只有11%,你要知道在人家常州大本营,可是有70%的复购啊。

    这位小老弟还挺有意思,店黄了不死心,现在跑到上海直营店去学习去了。

    加盟案例四

    这个案例里面,老板又是那位市场部员工的朋友。纯外卖店,位置不错,房租9300元/月,但现在已经关店。

    完全是个人原因。这家店12月中旬开业,过节的时候属于火锅旺季,盈利状态。而四月初的时候进入淡季,盈亏线1000元左右,每天只能做到七八百。老板因为成本,一直是一个人守店,后来招人管理跟不上,时间久了出品、服务都无法达标,最后又遇到点个人情感问题。

    店.终

    看完这四个案例,我们来理性看一下创业者和品牌方之间的关系啊。首先,一般的中、小加盟品牌,其实自身做的很不错。但对外放加盟的时候,迫于成本压力,必然以签单为最终目的。

    从利益角度,创业者自己拿着钱送上门来了,你牛逼哄哄的说对不起,经过我们的审核,发现你不适合创业,钱你拿回去吧。老板如果知道这事不打死你,也得把你开除。

    好家伙,签约一个,公司要往外砸一两万的推广成本,你这个道德婊一句话,让我两万块钱打水漂,收拾东西马上给老子滚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在骂品牌方黑心,无良、割韭菜的时候,理智的想一想,导致失败率居高不下,创业者自身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能力够不够暂且不谈,现在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摸爬滚打,交了无数学费,走出来的。那些误以为餐饮加盟是非常非常容易赚钱的人,遇到困难或者淡季,心灰意冷,不知道什么叫坚持,不知道怎么办,更懒得去琢磨该怎么办,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创业。

    更有甚者,斗志昂扬的找位置,才找了一个礼拜,发现太难了,不想做了。遇到那种选址以后再交加盟费的,还好说。但是如果你先交了钱,咋办!这个时候进退两难。退,白损失几万块钱。进,大概率扔进去几十万。

    还有那些稀里糊涂听品牌方给你瞎选址,然后就开业的,我就不说了。

    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比你努力,比你有灵性的人还挣不到钱呢。你凭啥能能挣钱啊。

    ---

    我还是再简单总结一下他的核心优势吧:

    强运营,强在食材品级上的把控。

    强运营,强在出品稳定性上的把控。

    强运营,强在用户体验细节上的钻研。

    强运营,强在人效坪效的内务优化。

    强运营,强在数据累计及分析优化。

    强运营,强在稳扎稳打,缓步成为细分老大的心态和能力。

    核心就是强运营,打的散户体无完肤。

    如果你是个餐饮小白,能深度读到这里。应该能大概明白豆捞坊为啥能成功,成功需要付出多少。也能大概判断如果是你自己做,为啥做不成功。

    有这方面的体悟,那就算这篇文章没白写,最起码让你对餐饮有个真真实实的敬畏之心,最起码以后不敢轻易的问,我想加盟个XX项目,能赚钱吗?这种幼稚的话。

    最后,觉得老牛还有点料的,可以关注公众号:老牛聊加盟

    也欢迎加入付费知识星球和社群,199(加入10天觉得不合适随时可退那种),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wufenzhiyi88

    注意看下你能得到什么?

    1、选加盟项目的时候,最起码不会被骗。

    2、稀里糊涂觉得创业很美好的,我基本上都是劝退!因为你可能对这行没有敬畏之心。

    3、更多系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敢说能提高你多高的成功率,但是绝对能减少失败率。

    4、各种创业项目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直播

    就酱!就这么吹牛逼,史上总有情怀最靠谱的独立客观第三方的餐饮加盟行业自媒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个餐饮品牌深深深度评测,适合餐饮小白二十分钟的深度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ma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