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选修课期末要写一篇演讲稿,我不知道要写什么,后来刷微博刷到了拜伦的一首诗,有感而发。写的并不怎么样,就是觉得好久没发简书了。
90后真的“丧”吗?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五月底时,我在刷微博时无意中看见了拜伦《唐璜》的一小段:我在五月就挥霍了我的夏季,现在已打不起精神与人反驳;我的生命连本带利都已用完,哪还有什么所向披靡之感?看完不禁一笑,原来“丧”文化并非我们90后独创,伟大的诗人拜伦在200年前就跟我们有同样的感受。没错,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90后的“丧”文化,90后真的“丧”吗?
差不多是在2016年,以“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开始大行其道,随后的“废柴”、“咸鱼”等代表“丧”的网络词也跟着流行起来,并且至今未曾有消退的迹象,否则我想我也不会在五月底刷微博刷到拜伦的那首诗吧!什么是“丧”文化呢?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用学术性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青年亚文化”,俗称“非主流文化”。它是在我们提倡青年人应该乐观积极向上、应该发奋发图强的主流文化下一个意外出现的文化现象,并且也的的确确主要体现在90后身上。
90后真的“丧”吗?我们常常看到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种“丧”的表情包,悲伤蛙的、咸鱼的还有各种躺尸的;我们也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各种“丧”的话语,“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以及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句“别灰心,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我相信我上面说到的这些,可能在座的各位都看到过听到过甚至自己也使用过。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90后已经是实打实的“丧”了!但今天,作为一个90后,我要为我们90后抗辩一下。
90后不是“丧”,90后是真的不容易。
90后出生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度过了美好和令人难忘的童年,但在独立人生开始初期就经历了空气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高额的购房压力、沉重的就业压力、4-2-1家庭模式带来的生活压力,每一项都可以称得上是建国以来之最,这种先甜后苦的反差太大了,以至于让年轻人觉得恐慌,觉得无所适从。我们将其同建国时期做个比较,建国时期的人出生时期条件艰苦,但随着新中国建立,逐渐享受到社会主义的甜头,社会阶级分化不明显,贫富差距几乎没有,每个人只要努力几乎都可以成功,很自然的奋斗者理论——先苦后甜。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对于90后来说,小时候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长大后如何面对现实的打击与反差,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90后真的“丧”吗?另一方面,互联网在90后出生后开始得到迅猛的发展和普及,90后几乎成为第一批见识世界的中国人,不知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互联网技术使得90后见识了更为广阔、在一定程度上也比那个时候的我们发达很多倍的生活,欲望被刺激,不断增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随着经济发展的后续不足、疲软,以及不断被抬高的欲望,青年人越来越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阶级固化使得年轻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
于是90后的青年人,开始感到绝望、感到悲伤、感到生无可念、感到“丧”!终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开始发泄出来,于是形成了“丧”文化,以至于蔓延到我们的日常生活!90后的“丧”是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宣泄,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一种群体自嘲。当一个人累了的时候,可以寻求另一个人的怀抱哭一哭,但是当一群人都累了的时候,只能大家互相调侃,集体自嘲以寻求心理安慰。
自嘲过后是什么,仍然是投身生活,努力生活!
看一下我们90后吧,90年出生的人28岁了,开始逐渐考虑结婚生子,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99年出生的人,如我,已经18岁了,可能刚刚进入大学,可能有些迷茫,可马上也要成为学姐了。我们对成功极度渴望,但也了解现实懂得脚踏实地的道理,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相比于80后寄希望于创业和中彩票,我们更加多元化;我们热爱消费,但也懂得合理规划生活,根据中国消费观调查显示,90的消费观相比于70后的保守与80后的冲动,反而更加理智;我们追求个性化,但也懂得适度的合作,90后的创业者往往是小团队创业,各施所长!
90后已经长大了,我们一边用“丧”来抱怨生活的残忍;一边又的确渐渐承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我们以90后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不执着于当一个三好青年,我们承认自己的软弱,也乐于看清伤口。但那不是全部!看看这个社会吧,在路上奔忙的是90后,在校园谈天说地的是90后,哭的是90后,笑的也是90后,我们还没有完全变得世俗,仍然天真,仍然热泪盈眶!
“丧”只是表面现象,骄傲的90后可不会向时代低头!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90后真的“丧”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