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家务时,听“365读书”,听的是林清玄的《命脉》,一日林清玄和几位朋友讨论徐志摩的死因,大家都在为徐志摩到底是谁害死的问题争论时,有个朋友却这样说:
“徐志摩死得好!一个人得了盛名而在英年死去是最好的事,你们想想,如果徐志摩不死,生了一堆孩子,最后与陆小曼离婚收场,到底是什么景象?生在现代社会坐汽车、乘飞机撞死是最幸福的事,试想,徐志摩当年死得痛快,也留下了他风流潇洒的形象,如果他老来缠绵病榻,瘦陋无比,我们心中将做何感叹!”
听完这话,肯定有人要提出异议,这么年纪轻轻就死了,还说死得刚好,有没有一点同情心?
2
昨晚和朋友聊天,分享了前几天看的一段经济半小时的养老话题,介绍的是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的试行“医养结合”以后,取得了不少老年人的青睐。当时看到节目里,有几个老人已经生活无法自理,每天躺在床上,不是盯着天花板发呆,就是闭着眼昏睡。每个人插着不同部位的管子,离不开呼吸机,吃药翻身活动只能依靠他人,心底顿时涌出无限悲凉。
朋友A感慨地说:“只能依靠医疗来维持生命,活着真是一件特别没有尊严的事情。如果我到了那时候,一定申请安乐死。”
朋友B说:“你放弃吧,中国不允许安乐死。”
朋友C说:“得了吧,说不定到了那时候,你根本舍不得死。”
然后C和我们说起了她外婆。88岁高龄,上半年的某一天,突然心梗住院,神志不清。县医院医生说没治了,准备后事吧。
家人不想放弃,商量着转院试试。朋友C的妈妈在老人家耳边说了一下这个决定,没想到老人家竟然不停地点头,眼角有泪水滑落。
转市医院后诊断结果没变,市医院医生也说没必要再浪费住院费用,于是朋友家人只好把老人家带回家。就在大家都认为老人家熬不过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时,老人家奇迹般地清醒了。
现在老人家还是一个人住,生活自理完全没问题。
朋友C感叹说,这就是一个人的求生意志。她觉得她外婆之所以在医生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还能活下来,就是她外婆有超乎常人的求生意志,而且年纪越大越留恋这个世界。
是啊,求生是人的本能,谁不是充满对生的留恋呢?
徐志摩如果不是因为意外,说不定也能活个八十九十甚至百岁,也是在医院里,满身插着管子输着液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
说徐志摩“得了盛名而英年早逝是最好的事”的人,一定是位超级完美主义者吧,只能享受生如夏花之绚烂,看不得生命枯败时的落莫凄凉。
3
我想,骨子里有着浪漫主义、完美主义的人,大概都是这样的。
比如诗人海子,25岁,卧轨自杀,这是多少人为之惋惜的人间悲剧。
然而也有人说,他死得好,一死就出名了。如果不死,至少不会那么早出名,写的诗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追捧。
的确,他留给世人的,永远是年轻的形象和永远忘不了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种的“轰轰烈烈”是让某些人钦佩,但正常人决不赞同。
朋友说,那个说“得了盛名而英年早逝是最好的事”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精神世界的黑白颠倒。一个人来世间一趟不容易,目的就是享受生命的完整过程,早早地选择结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逝者如斯夫,我们无聊地讨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
只想说,活着就好好活着,无论光芒万丈的,还是平淡无奇的。
无论长的或短的,还是顺风顺水或坎坷荆棘。
感受过,就是最好的。
【这是一篇碎碎念,像一个神经病的喃喃自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