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敲响了,2016年又TM的过去了。
忙忙碌碌的这一年我收获了些什么呢?嗯……怎么感觉只有年龄和体重呢。
那些2013年想要完成、2014年写下来、2015排好计划,拖到2016年依然没有完成的事情,到了2017年呢?
年复一年,我怎么还在原点。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也许你不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明明,明明我也很努力很勤奋的,每天都没闲着啊,为啥到了年末,等着写小结时却大脑茫茫一片空白、啥也想不起来呢?”
也许你已经陷入了“无意识忙碌”的怪圈。
就好比学开车。刚学会的时候,上路战战兢兢,思想高度集中,脑子里想着每一个步骤的要领,要怎么挂档、要怎么转向。那些刹车、油门、离合器的使用都是在你“有意识”的情况下去操作的。
而当你逐渐熟练,成为一名“老死机”,这些操作都成为了下意识的反应。你心手合一,“指哪儿打哪儿”。此时你也就进入了无意识开车的状态——你不再需要为如何开车费额外的心思了。
“无意识”意味着你已经熟练上手。
“无意识”也意味着你已经减缓了学习和成长,逐渐开始了“吃老本”的日子。
所以你虽然忙忙碌碌也许一刻不得闲,却依然觉得获益微薄,无所成就。
很多工作上的“老鸟”就是这样,业务已经基本做熟了,每天基本不用动什么脑子就能干完该干的活。一整天忙下来却又觉得自己好像啥有意义的事儿也没干。感到工作越来越没意思,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生活也是一样,恋爱时一切都是新鲜的,等激情褪去,变成了生活,那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等到一年终了,只能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事无成唯有我。
怎么破?
一、悠长的半衰期
——把时间花在值得花的事情上,即选择长半衰期的事情来做
悠长的半衰期啥?悠长假期?NONONO,是半衰期。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概念,是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的越慢。
《精进》一书中提出了如何确认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它基于两个指标评估:
1、当下收益值——这件事情发生时带来的即刻好处,即给你当下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的程度
2、收益的半衰期——这个好处持续的时间
比如打游戏当下就能给你带来很强的愉悦感,它的当下收益值高。可是这种愉悦感并不能持续很久,当你不打游戏了,愉悦感就消失,所以它的收益值半衰期短。又比如练琴,也许多练一个小时你的弹琴技能并没有提高多少,所以它的当下收益不高,但是由于练琴的半衰期长,练习的效果却可以被微小地被积累。
表反省一下,可能发现,我们平常最喜欢做、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玩游戏,在工作中,可能体现为那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他们更容易被我们优先完成,至少完成一项紧急任务,可以在TO DO LIST上一笔划去一个必须的任务啊,划去的瞬间很爽有没有!
而那些“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由于见效不如“高收益值、短半衰期”快,容易被我们束之高阁,而那些“低收益值、长半衰期”更不被我们青睐。
久而久之,陷入了“短半衰期”的沙坑里,一次次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从指尖滑下,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多次,结果并没有什么变化。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忙碌类似的事,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而长半衰期事情则不同,他的收益可以被累积。即便当下的收效微乎其微,但只要他的半衰期够长,这个收益会被累积和传递下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小小基石。
选择优先去做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情,做那些长期会给你带来帮助和改变的事情,哪怕每天只做一件,经年累月,自会不同。
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可是如果长半衰期事件没有高收益值,我自己就坚持不下去,怎么破?
二、自嗨的游戏币
——记录自己的每分努力带来即时反馈,设计自己的奖赏系统
自嗨的游戏币为啥游戏那么吸引人,让人那么爱不释手?恐怕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即时反馈”带来的“当下高收益值”。
按个键,“叮——”地立马发出个声音,屏幕里的小人立刻听你指挥地行动。一旦有个小小成就,屏幕正前方出现个大大的“Great Job”,发出赞赏的声音,经验值哗哗哗地往上涨。
刷朋友圈也有类似效果,发个图,立刻有人给你点赞评论。然后你再给别人点赞,再看别人给别人点赞……
你背出个单词可没有老师跑过来对你数个大拇哥,也不会有个“AMAZING”的背景音响起。你练书法练了一小时,可是今天的字和昨天的字看上去一样丑,如何能够不忧伤呢。也正因为缺少即时反馈和即时激励机制,导致这些长半衰期事件的当下收益值低。
不妨自己想办法把它的当下收益值变高吧。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用一些简单的物品给自己一个“可视化”的即时奖赏。
比如我桌子上有一盒彩色的小石头,每天早上会打开它。如果当天阅读了10页书,就从盒子里拿出一颗蓝色的“学习石头”放在盖子里,如果运动了半小时,就拿出一颗绿色的“健康石头”。
一天结束完毕后,数着石头看看今天一共收获了多少颗健康石头、多少颗学习石头、多少颗人际石头……数石头时就已经有着打怪升级的满满成就感啦,心里美滋滋地把它记录在小本子上,再把石头们清空放回盒子里。第二天重新开始。当然也会有几天,盖子里空空的,也要如实记录哦。记录的本子还可以事先画好图标,这样只要把当天的分类数值在对应格子里画个点就行。时间久了就可以看到趋势变化图。
你也可以用一盒回形针、一盒大头钉,或者只是简单的一张A4纸+一只水笔。只要记录方式足够简单、随时可记、记录结果可以可视化。
还可以设计自己的奖赏系统,比如,集齐7颗“龙珠”兑换一部当下新出的电影/一件大衣/一部新手机……让你当下的可视化记录有更实际的“奔头”。自己设计人生的“游戏币”,让自己嗨起来。
可是有些东西,也不是持续去学就一定有用啊,比如,我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啊,怎么破呀?
三、持续的输出物
——真正被学习消化后的记录和产出,用输出倒逼输入,持续优化产出。
持续的输出物你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可是没有把这些道理用到生活中去,没有把书上的道理变成你的真知。说穿了,那些书依然是书,道理依然是道理,依然摆在那里,并不属于你。
怎样才能让知识、技能真正被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呢?
持续输出,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鲜明特性,让它真正成为你的东西。
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的英语,无非是“听说读写”,其中,“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就算做再多的听力和阅读训练,得分老高,不会说不会写,你敢说你英语很好么?要想真正的学会某项知识,不仅要有输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有输出的过程。能够输出才证明真正学会、消化、可以使用了。
如果阅读书籍,它的输出是什么呢?是读书笔记,而且读书笔记并非单纯摘抄书上的知识点,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去重述知识。不但如此,还需要在笔记中将自己的过去经验和书上的知识点结合着进行记录,甚至思考该知识可以如何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去。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份“输出”。(该阅读理念来自“拆书帮”)
如果运动健身,它的输出是什么呢?食谱?健身动作要领?不是网上的食谱,而是你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总结、实践出的适合你口味的食谱;不是网上搜索到的动作要领,而是加入你做练习时的感受、容易忽视地方的动作要领;是你自己在运动、健身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实践的记录(可以包括文字和照片)。
如果学习编程,它的输出是什么呢?可以是简单的“Hello,world”,但它必须是有你的知识、技能整合而成的可执行产品。也许程序的1.0版本功能简单界面丑,但你可以持续学习,持续优化产品,推出更好的2.0、3.0版本。
只有通过输出,才能真正学会它并且融会贯通。
要求持续输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是一个功利的世界,一切都要用结果说话。没有可衡量的、稳定的、高质量的输出,你又可以用什么更好的方式证明你的价值呢?
总结一下:
1、悠长的半衰期——把时间花在值得花的事情上,即选择长半衰期的事情来做
2、自嗨的游戏币——记录自己的每分努力带来即时反馈,设计自己的奖赏系统
3、持续的输出物——真正被学习消化后的记录和产出,用输出倒逼输入,持续优化产出
今天是2017年的第一天,朋友圈满满的都是“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好像到了新年,只要想想就真的能成似的。
别以为新的一年你一动不动就会自动更新“你的操作系统”,你只是又老了一岁而已。
行动吧!莫忘初心,追梦前行。
不再祝新年快乐了。但愿你2017年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可以在2017年年终时自信笃定,收获满满,身心富足。
图:新年快乐还是祝一下吧,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