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事不过三。今天就想写个主题。于是就有写什么的烦恼。
当然从自己最熟悉的写起吧!全然整理混乱的心。
清静经里老君说:人能常清静,万物悉皆归。人生在世最难的是有一颗清静的心。那所谓的清静又是何样呢?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
从此短文中不难辨出,儒家是把这清静又分了好几个层次。绝对不是教室医院图书馆里那个简简单单的静。国文白话后,很多字的深深意也随之简简达了。如果不读大学这一段哪知静之深?
课堂上老师说安静,学子们一般是止于语,那手儿腿儿总是有些小忙,老师严厉点为了帮助静,只好要求学子们,把手儿桌上放。于是乎桌下腿脚开始唱主角,可以摇啊摇,可以开开合合,两腿两脚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当你询问弟子规学过了吗?学子们张口便流利诵之。在问弟子规里关于坐姿的说的是什么?一片茫茫然。还有几个眼珠骨碌骨碌地转,嘴里不停的诵。不晓得关于坐姿的句子藏在何处。
勿箕踞,勿揺髀。现黑板时,还有许多学子是茫然的看着。估计我们的古人看见,不知该怎样的摇头,怎样的叹气。传统文化的皮毛,在我们当代的教室里都显得如此深奥。那我们正统的传统文化岂不成了天书。何以谈传承?做为学子连基本坐姿都不知,还自诩熟背弟子规。
王阳明一直强调知行合一,可我们的教育一直如王阳明语茫茫然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成了空中楼阁了。所以王阳明语行而后知始真。因为少行所以一直不知所知为真。相反觉其假。
原说清静,可是止都做不到何以谈静。肢体止还是容易的!而心止才是核心。心静方可定,定后才是静,静后能虑能得,自然万物悉皆归。所以国人自古推崇站桩、打坐,修炼入静定的功夫。既然说是功夫,这静定是需要天天修炼的。而我们却忘了这修炼。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是鲜活的却被僵化了。
就此打住吧!打坐站桩向传统致敬。
浅谈清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