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社会热点
阶层固化下的高考四十年

阶层固化下的高考四十年

作者: 江楼钟晚 | 来源:发表于2017-06-12 00:05 被阅读100次

    看到各种媒体上的“高考加油”和充斥着大街小巷的爱心送考,不经意间嘴里冒出一句:哦,又高考了。

    敲着键盘正打算说高考离自己已经远去七年,回神一想,其实已经八年了。

    高考是许多中国孩子的经历,父辈大部分人中都没有进过大学,对大学的向往让其深知在自己的身上无法实现,便将这种可能性转移到孩子的身上。“一考定终身”,“不读大学就没有希望”、“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没有出路”等等的话贯穿了我们学习的整个始终。

    很多中国孩子咬着牙,坚持着,或许是对父母的期望,亦或许是想用高考来改变命运,又或许是想熬过高考放飞自己,无论如何,对于现如今绝大部分的中国孩子来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生命中的一个必须经历,但是不是真的正如父辈们所说的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呢?

    今年刚好是中国恢复高考四十年,四十年间沧海桑田,中国发生的变化太多太多,高考对于国人的意义或许已不似四十年前那般。

    四十年前的中国和父辈们一样,在各种运动和革命的摧残中得到喘息,恢复元气成为当务之急。四十年前的父辈们深知知识得到重新尊重的重要性,也知道恢复高考对于自己走出大山、走出迷茫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于是乎,将一生改变自己命运的筹码全部押在了高考上。

    当时的高校毕业生实行的是毕业包分配,能去的都是非常不错的地区工作单位,甚至还没毕业就被诸多单位瓜分一空。

    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和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利器,也是中国促进国内阶层代际流动和人才筛选的重要手段。

    但今时不同往日,四十年间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内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对于国人命运的意义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我赞同某篇文章所说,中国高考的黄金时代是1980-1990这个期间,因为这十年一方面享受着毕业包分配的红利,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在各方面的人才极度稀缺,只要你大学毕业,有理想有天赋的能成地方大员、商业巨贾或者学科带头人,平庸一点或者混吃等死也能捞个不错的待遇坐等退休。

    而90年代后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和随之而来的大学扩招,将大学生的门槛从80年的5%录取率猛地推向了70%左右。

    高校的扩招让曾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通天大道宽又阔(当然,要读名校还是要挤的),稀缺资源的增长让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曾经“金贵”的大学生成为了出入写字楼、中午吃便当的社会底层。

    寒窗二十余载换来的并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快意,工薪阶层始终还是工薪阶层,计算起房价和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可能是从小县城的被剥削工人阶级成大城市被剥削的工人阶级。

    有句话就说,现在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并不是在工地上搬砖的民工或者送餐的外卖小哥,反而是那些在写字楼每天中午吃着自带便当所谓的“白领”。而绝大数的白领,就是怀揣着希望苦读十余载,一朝高考,然后再在大学里面又待四年的大学生们。

    高考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就是父辈们对于人生未完成梦想的重塑和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再一次亲身验证。

    但换个角度想,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都半斤八两,怎能教育出一个学霸来呢?肯定会有人反驳我说有,我承认有,但是概率之低恐怕许多人也会赞同。

    而且高考之后就决定了这辈子是龙是凤?

    我觉得也不尽然,我的身边,有着曾经的理科状元考入名校,但逃课三年被开除学籍;也有普通院校本科一步一脚印如今成为重点名校博士者。

    所以四十年的高考,对与现在的国人来说,仍然还是重要,但是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为什么重要又不重要?首先说两个极端的群体,用帕累托最优的“二八定律”来解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是比较简单的。

    对于处于社会顶层的百分之二十人群的孩子来说,高考不重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选择性太多,他们不必用自己的奋斗去为家庭或者自己的温饱去负责,他们负责的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生:出国、留学、创业......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甚至哪怕参加了高考,在同龄人中,他们的综合素质、文艺才能、见识等都远远甩其他人几条街,在竞争中出类拔萃,因为平台决定了他们与众不同。

    对于这部分人,知识不会改变命运,知识只会提升命运

    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那百分之二十人群的孩子来说,高考就显得很重要。这些学生的家境往往在中产之下,高考能让他变为城市人或者大城市人。肩负着的是两代人的期望与压力,他们学习和高考的目的就是用只是去改变命运,他们的人生没有多余的选择,是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让他们没有选择,唯有高考一条出路。他们前二十年的人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因为没有学习他们就会和父辈们一样的一无所有。在同龄人中,他们除了学习其他一概不会,但是无论如何,高考赋予他们一次对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重新掷骰的机会,并且通过努力赢的大点数的概率会不断变大......

    但在这个百分之二十的群体中,真正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可能在其中也只占到百分之二十,剩下的仍然重复着上一辈的可能的“套路”。

    可以说上述两个百分之二十的群体对于高考应该是比较极端的。但是少有人处于人生的“二八定律”中的八,更多的如正态分布一样,处于中产水平。

    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高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

    或许这个回答有点中庸,但是正如上述的那句话:仍然重要,但是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高考的意义只能说是对某个阶段学习的一个检验,相较于曾经的人才筛选机制,对于中产的孩子来说高考更多是一个是否合适走学术道路的一个选择题。

    考高对中产孩子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彻底改变个人或者家庭的命运,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是于芸芸众生之中一种人生经历。

    大学学的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的系统知识,甚至那些概论般的介绍算不上什么知识,但是大学里面轻松、自由、张扬、自我的环境是对个人今后走向社会的一次预演——即在个人“无政府”状态下是否能更好地照顾和管理好自我。

    阶层固化下对于中产孩子在阶层上升的道路可谓越小越好,但是大学的经历和表现多少能决定在正态分布中取于哪个部分。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只是一个不到半程的计时点而已,也是数代人理想和儒家思想的绵延。高考的意义在选择性多样的当今社会的历史厚重感越来越轻,从一个“必须”变成“可能”。一场考试不能代表什么。即便阶层流动愈加困难、代际流动趋于稳定的现在,大学的诱惑力和大学经历的宝贵仍然让高考有着较大的存在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阶层固化下的高考四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sk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