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自我批评
《自尊》[美] 马修·麦凯每个人几乎都会自我批评,但自尊不足的人往往对自己更恶毒而病态。这种病态批评蒙蔽了人正常、理性的反思。他们放大自己的缺点,击碎良好的自我感觉,否定自我价值,从而陷入自尊不足的恶循环。
1.自我批评的根源
为什么会形成病态的自我批评?作者说,自我批评和不良自我感觉有直接关系。而决定人早期不良自我感觉的因素有五个。
①家长将品位、个人需求等与道德挂钩的程度。就是这些批评与道德挂钩。
比如孩子喜欢某种发型被指为不良少年,成绩不好被认为低分可耻。把个人品位和未完成的任务批为道德问题,会导致孩子自尊不足。再比如说,你出去玩,玩完了回来身上脏了,衣服脏了。然后妈妈就会批评你说,你心里边根本就没有别人。你从来就不懂得珍惜妈妈的劳动。你是一个坏孩子。就是作为孩子来讲,玩起来玩疯了,身上弄脏了,这是一个事实。你可以批评他把身上弄脏了让妈妈要劳动。但是你不能说,你心里从来就没有别人,你是一个自私的人等等。
你看,你把一件事实上客观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层面。就如果这个批评人的人喜欢把各种事情跟道德挂钩,这个会带来自尊水平的变化。
②家长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就这件事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批评的人把它放大到了。我们叫上纲上线,上升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程度。就你这样下去就完蛋了,你这样下去没有人会理你。我们就叫没有你这个孩子一样。
无非也就是他偷了一点钱,小孩子可能撒了一个谎。但是对于父母来讲勃然大怒,觉得撒谎这件事不得了,这样下去你今后的人生都完蛋了。这就是我们说把行为和实质的这种程度过度地夸大。
如果孩子在街上乱窜,家长提出危险警告,他们的自尊不会受打击。但如果直接评价为“坏孩子”,不仅是指责行为,也是人格攻击。这让孩子无法区分行为和本质,认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一样差劲。家长若能仔细区分不当行为和本质的好坏,培养出的孩子会有较好的自我感觉。他们对自己的批评也会更加温柔。
③家长禁止手势的频率。什么叫“禁止手势”就是有很多父母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禁止自己的孩子。孩子做什么,比如说父母用眼色制止他。父母用这样的手势,或者父母直接指责他,把他拎出去等等。就是父母总是否定,不让他做某些事,这个统称为禁止手势。
孩子因为某些行为挨批受罚,这类惩罚性事件就叫“禁止手势”。禁止手势的频率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产生重大影响。当禁止手势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会受到影响。比如“坏孩子”的批评反复提及,就会被孩子内化。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的确不好。
④禁止手势的一致性。当孩子做同一行为时,你的反应有时大发雷霆,有时置若罔闻,有时可以,有时不行。这样前后不一致的反馈,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莫名的负罪感。
这什么意思呢?你就比如说,这个孩子不干活你骂他,这是一种禁止手势。你骂他说不干活,你不应该懒惰。好了。然后过两天这个孩子干了活。干了活以后,你说,谁让你干这个的。就是你发现,干也不行,不干也不行。这时候孩子彻底蒙掉了。就是无论做还是不做,无论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带来的都是禁止手势。那他就完全地自尊体系开始崩溃了,觉得我做什么都不对。
⑤禁止手势源于家长情绪化的频率。家长在愤怒或心情低落时,对孩子的批评威力巨大。他们把糟糕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和恐惧。即使长大后,那种自责情绪仍会影响和伤害他们。就如有的家长发飙,往往不是因为孩子的关系,而是因为家长今天情绪不对。踢猫效应——在单位受气了,然后开始在孩子身上发飙。这时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也会受到巨幅的打击。
我们在生活中,大量的家庭批评孩子的时候,是没有原则的、没有方法的,就是想批评就批评。他就有一条,他说,批评都是为了你好。然后就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既没有合适的频率,也没有一定的原则,也不管管是不是自己情绪的问题。
这五个因素是导致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下的,最重要的来源。
人们会对被批评这件事情上瘾。上瘾就是在脑海当中,自己批评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这事是个很上瘾的事。很难戒。你要是把它戒掉,那早就戒掉了,但是戒不掉。很多人这一辈子,就是不断地批评自己,不断地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我是个人渣,这样。
为什么呢?这里边的原理真的太有意思了。就是所有这种戒不掉的瘾哪,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不定期的反馈。
什么叫不定期的反馈?就好像赌场里边的那个老虎机。你会发现,如果这个老虎机每一次拉下来,都有钱出来,那就不玩了。那相当于是个投资行为,你就花钱去拉就行了,拉就有钱,拉就有钱。没意思,不玩。如果那个老虎机,你怎么拉它都不出来,也不玩。因为太没意思了。老虎机怎么才能好玩呢?就是拉了没出来,又拉又没出来,再拉,出来了,好玩。什么时候再出来?不知道。这种叫不确定的刺激。
所以批判自己这件事情也具备这个特征。就比如说,你批判自己,你否定自己,你让自己成功了一次,就通过这样的批评,导致我好像做对了一些事。但是有时候又做不对,这个事没有办法琢磨。所以导致它成为一个成瘾性的事情,就是偶尔会成功,但是什么时候会成功,频率不确定。太容易成瘾了。如果我们让孩子在脑海当中,产生了这么一个不断批评自己的声音,就有可能给他这一辈子带来这样一个成瘾性的游戏。这跟吸毒是一样的。就是它会带来那种刺激的感觉。它会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同时,你要知道,这个自我批评还具有安慰的作用。就是它为什么能够成瘾,是因为它真的带来了安慰的作用。
2.解除批评者的武力
评者的武力最有效的一点也是最大威力叫作鬼鬼祟祟。它不知道从哪儿藏着,突然冒出来,然后影响你一下, 它又消失了。
所以你要想打败这个不断批评你的脑海当中的小人,最有效的办法,
第一招叫作发现它。就你把它揭示出来,暴露在阳光之下,你自己能够盯着它看,它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讲过特别多关于情绪,你如果能够盯住那个情绪看的时候,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你如果被那个情绪左右,你就是它的奴隶。
怎么发现它呢?深呼吸,安静。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保持深呼吸,然后让自己的身体开始放松。如果你能够学过那个身体扫描放松的方法,从头顶开始放松,然后额头放松,鼻子放松,脸放松,一直放松到脚上,放松。放松下来以后,关注自己的压力,留意脑海当中出现的每一个词。就你那个自我批评的那个话,把那个话抓住,把那些重点的词汇抓住。抓住以后,这时候——发现它之后,接下来做三件事。。病态的自我批评每经历一次,都会进一步损伤自我价值感。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包括三个步骤:
①揭穿其真实目的。自我批评的声音,就像有一个批评者在批评自己。揭穿他的真实目的,就是你要告诉他,我了解你是怎么产生的。我了解你是要干什么。你比如说,“你现在痛斥我,就是要逼我遵守从小就遵守的守则。”你看,这是他的目的。这跟那个声音说话。“你正在拿我和每一个人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让我偶尔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沾沾自喜。”你看,“我已经洞察你了,你像我父母以前一样,对我呼来喝去。”、“我相信,你是因为我相信他们,你在利用我对我父母的感情。”这个“你”是谁呢?是那个小人。就脑海当中那个不断地批评你,掌控你的那个人。
②顶嘴。向批评者顶嘴,让他闭嘴。可以运用两种方式。
询问代价。当批评者出现时,想想你因他的攻击付出的代价。比如“他让我总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他使我焦虑,总是活在不安中”。
肯定价值。学会肯定自己,用积极的自我价值意识取代批评者的声音。相信人的存在就是生命价值。每一个为生存而努力的人,都有相同的价值,它无关成就。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该为充实生活努力,而非拼命证实自己。
如:首先强调代价。就是“我知道你让我放弃这个竞争,是为了保护我。但是你知道要付出什么代价吗?他可能让我这一辈子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你跟你脑海当中那个小人顶嘴,强调付出的代价,然后讲出自己的肯定价值。“你觉得我不行,我觉得我行。我觉得我有很多很棒的地方,你看上次那件事我就做得很好。”这是跟那个脑海当中的声音进行顶嘴。
③让其失去用武之地。作者说,解除批评者武力的最佳方式是让其失去用武之地。之所以有人深陷自我批评的泥淖,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的一些需求。只是这种满足犹如饮鸩止渴。止渴只是暂时,而负面影响则是长期的。我们可以通过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满足需求,而非通过自我批评。
首先,你得能够发现你脑海当中的人在批评你。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叫作去融合。什么叫去融合呢?“去”是去掉,去掉融合。就当你说我很糟的时候,你和很糟这件事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你没有能够把它分离开。什么叫分离开?就是如果你这样想,你说我很糟,你把它变成我正在想我很糟,这叫去融合。就你从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那个状态——我很糟,你自己沉浸在里边的状态变成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说,我正在说我很糟。我看到我自己很糟,我觉得我自己很糟。这就是一个去融合的过程。
如果你想要做到去融合,你首先得能够识别它,得能够意识到它。这个叫作发现。然后揭示它的真实目的,跟它顶嘴。这就能够使得那个批评的声音逐渐地丧失它的威力。
下面列出三种方式:
感觉良好的需求。老方法是通过和别人的对比,批评督促自己达到高标准,进而获得短暂的良好自我感觉。但我们更应该学会更客观、准确地看待自己,并且真正接纳自己。
端正行为的需求。老方法是靠批评者监督自己循规蹈矩,更健康的方法是:重新审视这些“准则”的清单和个人标准,判断哪些真正适合自己。
有所成就的需求。老方法是靠批评者鞭策自己向前。而健康的方法是:首先要摒弃“做了什么,就有什么价值”的观念;其次是学会评估自己的目标,然后确定目标,付诸行动,一步步实现。
上述满足需求的健康做法,其具体的方法将在下面的内容中阐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