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式青春「高考」

中国式青春「高考」

作者: 中学试题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3:03 被阅读9次

在中国,高考被定义成为能改变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考试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学子们挑灯夜战过的青春,承载着成千上万个家庭里的希望。

 

因为种种原因,现如今的高考逐渐被赋予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性。

 

有的家长为孩子彻夜失眠,有的家长为孩子烧香拜佛,还有的家长选择未雨绸缪,穷尽所有关系和财力想着为孩子铺垫后路。

 

某种意义上说:


高考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一场“成人礼”。

 

而这场成人礼的开端,则要从那段挥汗如雨、伏案苦读的高三生活开始。

这部讲述高三生活的纪录片,在豆瓣上有近三万的网友打出了8.4的高分。

 

在短评里,不少网友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

 

中国式青春。

 

高三 Senior Year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都像是在看自己曾经的高三生活的回放。


在十七八岁的年纪,最好的年华里,却不得不经历着一场校园里的残酷青春。

 

那便是日复一日的高三生活,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这部《高三》所记录的就是福建武平一个高三班级一年的学习生活,曾经荣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纪录片的导演周浩,他是唯一一位蝉联两届金马奖的纪录片导演。

有人把周浩导演叫做——

 

社会残酷底层揭露者。

 

因为他的纪录片总是题材尖锐,内容生猛,处处揭露底层的残酷生活状态。上到市长书记,政府官员,下到工人,毒贩,他都要拿起手术刀,解剖一番。

 

处女作《厚街》,他拍东莞打工者的底层生活;《龙哥》里他将镜头对准毒贩和瘾君子;《书记》《大同》,则被誉为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而这部《高三》则是周浩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谈及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周浩导演表示——

 

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几乎与每一个中国家庭,甚至是每一个人都相关的故事。


2004年的秋天,武平一中开学。

 

已经在校任职多年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锦春,即将迎来自己带过的第12届高三毕业生。

 

每一年的学期伊始,王老师总是要积极得准备一场特殊的班会。

 

对着全班同学的面,王老师对还未体验过高三生活的新生们提出了“拼命”的要求:

 

在高三这一年,我要你们拿出半条命来!

为什么说半条命呢?


因为我没见过谁,因为学习累死的。

可讲台下的学生们,却只是以呆滞的表情回应着讲台上热情洋溢的王老师。

 

高三的生活是从繁忙的课业和起早贪黑的作息开始的。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住校的学生们就会被定时响起的广播唤醒,然后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洗漱穿衣吃饭,继而奔向教学楼,开始一天的紧张学习。

到了教室,大家开始早自习晨读。

 

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声且快速得背诵着书本里的知识,教室里渐渐响起嘈杂的读书声,不管是单词还是古诗词都轮番上阵。

 

这是一个文科班,每一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放满了课本和考卷——

几乎连书写的地方都快没有了。

 

每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每一次的模拟考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摆在高三学生面前的是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和日复一日的复习备考。

武平在当地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城,资源匮乏,信息闭塞。所以班主任王锦春总是一个劲儿地鼓励学生们考出当地:

 

你说铁路,铁路也不从我们这边过。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目前为止最起码也没有(当时没有)。

这样的地方,要说资源也没什么资源,待在武平能有什么出息?

 

在这位其貌不扬、穿着有些邋遢的班主任的口中——

 

只有拼命吃苦,才能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可他却对每一届高三班的教育工作做到了兢兢业业。

 

每次月考过后,他都会逐个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式鼓励着学生。

 

有学生早恋,王老师不急着棒打鸳鸯,而是小心规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而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他则会搬出冷冰冰的现实,要求家长全力配合自己的子女应战高考,然后坚定地说:

 

你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你只要生活上对他多关心,其他学习方面的事都交给我。

高三的班级里,总少不了背负巨大学习压力的同学,因为他们全家族的荣耀都寄托在高考这一件事情上。

 

林佳燕就是这个班里的“尖子生”,她成绩优异,而且也很勤奋。在她心里,只有拼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不会辜负全家的希望。

 

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含辛茹苦地供养女儿读书,好在女儿很争气,在学习方面不需要他们操心。

 

但即便如此,林佳燕的内心还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十来岁已经可以打零工了,帮母亲挑一天的砖,能赚十二块钱,贫穷让这个农家少女显得内向、不自信。

 

即将面临背水一战的高考,她只能在自己的日记中偶尔透露自己的内心的压力:

 

我怕失败,我怕考砸。我怕别人笑,我怕被父母骂。

 

对于林佳燕这样的苦出身来说,高考是她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改变出身和命运。

 

每个班有学霸,自然也有学渣。

 

在纪录片里,“坏学生”钟生明是“差生”的代表。

 

钟生明入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可来到县城读书之后他就开始沉迷网络游戏。

 

钟生明白天在宿舍旷课睡觉,半夜翻墙去网吧打游戏,在父亲与老师的对峙中更是直接摔门出走。

 

年轻气盛的少年,对于严厉的班主任的批评教育似乎从来不以为意。

 

甚至连期中考试的时候,他仍旧躲在宿舍睡大觉:

 

反正也是睡觉,不如在宿舍睡好了。

 

钟生明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自己可以靠打游戏赚钱。

 

钟生明和同学帮别人代练游戏账号,他们获得的游戏币可以兑换成人民币,利用打游戏的业余收入,他甚至已经有了一万元的“巨款”。

 

所以虽然成绩很差,总是被严厉的班主任批评,但他却从来不服输。

 

在高考前的班会上,他甚至说:

 

既然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分别,那么像我一样的差生,也可以做到不气馁或者不放弃。

 

当然并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像钟生明一样,对于高考的结果完全不在意,毕竟在这个班级里有一大半是中等成绩的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既没有优等生的成绩优异,也没有差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似乎不论多努力,最终都要落空。

 

寡言少语的张兴旺,就是班级的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位。

 

张兴旺本身就内向,结果刚上高一,母亲再婚,张兴旺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加上成绩一直上不去,压抑的高三生活让他濒临心理崩溃,毫无信心的他甚至以酒解忧。

 

距离高考十多天的时候,他突然选择了临阵溃逃,留下一封信,说自己不参加高考了,要去厦门。

 

班主任王老师看到信后,立马赶到汽车站,最后在附近的一个小餐馆找到了他,苦苦劝说,让他不要放弃。

 

王老师推心置腹:

 

你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一人要更加坚强。

如果我是你这种家境的人,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父母的期待、学业的压力、考试的焦虑,伴随着高三学子们。有人选择勇往直前,有人选择了逃避,终于高考即将来临。

 

在高考前的当天,王老师最后一次召集大家,他自费给学生们买来一盒补品。

 

并鼓励每个人说:

 

每个人,多吃一片多考10分。

 

纪录片的结尾,高考完的高三学生们,走出考场——

有人欢笑,有人失落,有人流泪。

 

与此同时,班主任王锦春又一次走上讲台,对着新一批刚进高中的高一学生,重新念起了新的一轮高三宣言: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新一轮的挣扎,又要开始。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婊姐总是会忍不住的回忆起自己的高三生活。

 

或许,每个人的高三都有一个像王老师那样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班主任,或许当年我们对他的各种管教十分厌倦,但若干年后,仿佛才懂得那段高三时光的弥足珍贵。

在这部纪录片里,相信每一位曾经经历过高三生活的观众都会对片中所发生的一切感同身受。

 

某种意义上,《高三》更像是一面镜子,呈现了中国当代应试教育制度下的群像。

 

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高考重要吗?

很重要,因为它诠释了一种奋斗方式,是人生的一种阶段性的总结。

 

但是对于高考,也要放平心态,毕竟——

一场考试的结果根本不能定义每个人的人生。

 

就像纪录片的后来,十多年过去,片中的几位主人公的命运也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差生的钟生明虽然高考失利,但他却利用打游戏和同学一起赚了四五万元。

在普遍家境贫寒的同学中,他甚至成了班级里最早用上手机的学生。

 

复读一年之后,他考入了一所在泉州的三本大学,大学时,他就投身到一家知名物流公司。

在电商的高速发展下,他也逐渐成为带领一百多号人的副总经理。

 

至于当年留书出走的张兴旺,之后也考上了一所私立大学。

 

他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可家庭和事业的约束,让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家线路厂的技术小主管。

 

即使这份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每天要往返五十多公里的车程上下班。

 

他不再挣扎,只是计划着多赚点钱,能够送自己的孩子去外地读书。

 

至于好学生林佳燕一直谨记王老师的教诲,始终很努力。

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她,最终实现了考一所好大学的愿望。

 

但北漂多年的她,却不得不面临着生活工作的重压,高昂的房价让她始终没能在北京买房。

 

眼看着孩子正在逐渐长大,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儿子多半要重新回到武平,继续自己曾经在《高三》里的故事。

 

但通过高考,就一定不能保证谁的人生,从此顺利无忧吗?


也不是。

 

毕竟啊,人生打开方式是一回事,如何在人生纵横捭阖,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正如我非常喜欢的一部日剧《龙樱》里,有一段非常棒的台词。

 

入学考试的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如果没有找到它,那就是不合格,这真的很残酷,但是啊——

人生不一样,人生有很多正确答案,继续读大学是正确答案,不去也是,热衷运动也是,喜欢音乐也好,和朋友一起玩耍也罢,为了某人而绕远路也是,这些都是正确答案。

所以,不要畏惧活着。


不管考上还是没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你们要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活着!

相关文章

  • 高考:中国式青春

    又是一年高考时。 从明天开始,又将会有近千万万的学生踏上高考这座独木桥。 在中国,高考被定义成为能改变一生命运的重...

  • 中国式青春「高考」

    在中国,高考被定义成为能改变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考试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学子们挑灯夜战过的青春,承载着成千上...

  • 青春,高考

    盛夏的六月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它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也勾起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 我们都曾经历“寒窗苦读”的青春...

  • 高考,青春

    文/长雀斑的狮子 2017年的高考结束了,这两天微博和朋友圈都是关于高考的。打开手机,就被高考刷屏。看着每条关于高...

  • 青春   高考

    高考结束的第一天 ,一大批孩子挣脱了义务教育的缰绳,无论结果好坏,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高中生活的结束,也是...

  • 青春高考

    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啦 有人说,高考是这辈子知识的巅峰 那时你会做三角函数,能解高阶方程 前能背文言文,后会做...

  • 《小欢喜》聚焦孩子高考,买房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次大考

    NO. 1|壹 最近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小欢喜》,以高考为切口,聚焦典型中国式小家庭。 俨然一部《请回答,中国高考...

  • 中国式大学=≠混吃等死

    说到“中国式大学”我想细分一下也就是双一流、一、二、三本加上专科。那么中国式的大学等于不等于混吃等死呢? 高考是我...

  • “准高三”学生要明确的五大问题

    有一种青春,叫做高三 有一种人生,名为高考 时间,把高考酝酿成最美好的青春 2017年高考结束了,2018年高考还...

  • 《中国式家长》映射出的家长教育。

    是怎样的中国式教育,影响着我们 《中国式家长》是一款现实主义的游戏,游戏中记录着从出生到高考结束一切都充满了随机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式青春「高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cgsftx.html